陳華
摘 要:如何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以適應新的教學改革與高考改革,是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最為重要的教學研究主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說明,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適應地理教學改革與高考改革。以供相關人士的交流與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地理高考
引言:
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與理念,將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教學改革與高考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而這也需要教師與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共同的努力與探索。
一、現階段,高中地理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地理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面對全新的時代與發展的需求,教育所受到的關注程度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推進。但是,現階段的部分高中地理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做好課程改革的準備。這部分教師仍然在沿用過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注重教科書于考試大綱中內容,造成部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不感興趣,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教師不應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應該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各個方面的有效訓練,更好的指導學生進行發展[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一門較為復雜的學科,它涉及到歷史、人文、數學等學科。只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記憶與理解是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并改變原有的落后教學理念。
(二)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缺乏有效的互動性
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教師只是參照教學標準與考試大綱進行教學,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交流。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使高中地理教學只是教師的單向信息傳輸;“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雖然可以有效的防止學生注意力分散,但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的作用有限,也無法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積極思考與探索新鮮事物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樂于創新,敢于提出質疑,渴望與教師進行良好的交流與互動,進而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但是,現階段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互動,進而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并對學生的探索精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實際教學中缺少良好的互動性,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二、改革高中地理教學,以適應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加深對學科的進一步認識
面對新的課程與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師應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與改進;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與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能力進行培養[2]。
由于地理學科是對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自然界進行研究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在發生改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在改變;這使地理學科一直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決定地理教材的內容需要不斷的進行更新與調整。現階段,地理教材的編寫落后于教學的改革。無法充分的素質教育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對原有的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增加培養能力的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對教材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引導學生改變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可以在對知識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并總結地理知識與規律,進而養成積極探究的習慣。此外,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學工具,利用網絡教材與信息,為教材進行補充,借此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增進學生與教師間的有效交流
為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進行更好地交流與互動,教師應學會營造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并在此推動下,使學生更好的與教師進行互動與溝通[3]。比如在對《地球上的大氣》一章中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學習時,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交流與討論的時間,讓學生結合實際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闡述。在地理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對“氣候變化使海平面上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變暖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等問題進行分析,并對自身就這一問題的想法進行闡述。即從學生自身的理解與所掌握的知識,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在與教師進行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不應對學生的思考方式進行限制;教師需要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與體會進行表述,并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與自我表現的機會;積極的幫助學生在教學中營造出良好的互動與交流氛圍,使得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
(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質量的最高表現是,學生是否可以在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之外,進行有效的自主探索與創新。這不但是高考改革對于教學的最高層次要求,也是社會對新型綜合人才需求。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有效的啟發。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創新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在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有效地探索與嘗試,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是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反思與質疑[4]。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個性化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比如,在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進行學習時,教師在對教學內容講解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發言,分享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觀點與態度,并進行較為詳細的闡明;同時,教師可以進鼓勵學生,以自身的觀點為基礎,結合學到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審計簡單的環保方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與回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提出獨立觀點的意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更加突顯對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而高考改革則體現對知識與技能的靈活應用。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不僅要注重對知識的積累,也應重視對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改革與創新不僅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教育教學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有效適應素教學改革的發展,適應地理高考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施菊萍.解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J].知識窗,2018(24):53-53.
[2]袁前.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500(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