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冰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是高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為了全面提升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本文主要從開展案例教學、課堂實踐教學、互動學習三方面入手,簡要分析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職;思想道德;法律;教學
高職生在校時期的優質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素養水平的高低,對他們走出校門后的行為有著直接影響,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有著深遠影響。所以高職院校要重視對高職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提升高職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本文作者立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分析教學策略如下,供各位同仁參考、交流。
一、采用案例教學,提高高職生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相關內容結合到了一起,明確了法律教育在高職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相關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生們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所以針對這一情況我們作為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從身邊的真實案例中發掘與課本知識的契合點,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2015年天津港的爆炸事故中,600多名消防員在救火過程中遭遇了3次不同程度的爆炸,最終導致104名消防員犧牲,他們當中有的即將結婚,有的初為人父,有的甚至即將退休,但是在災難來臨之時,他們沒有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逆流前行,給我們留下了“最帥的逆行背影”。對于消防戰士來說,災情就是命令,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的勇敢前行,體現了一種在大災大難面前的責任擔當。真實事件的課堂解析,在學生們深受感動的同時,可以讓他們明白每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要求,醫生救死扶傷、教師教書育人、解放軍保家衛國等,讓學生們懂得不管從事任何職業都要嚴于律己,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二、開展實踐教學,提升高職生參與主動性
目前我們的高職教育對高職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更多的還是重理論、輕實踐,課堂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高職生們的主體意識,總書記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所以我們作為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的開展,提升高職生的學習參與熱情和參與主動性,使其能夠在“做中學”和“行促知”。
在教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教師要注意兩門科目的有機融合,對于法律內容枯燥條文的講授,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例如,組織學生們集體參觀法律庭審現場,觀看法制實錄,體會法律的威嚴,了解實體法律部門和程序法律部門,知曉我們作為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法律權益與法律義務。清明節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們參加掃墓活動,聆聽老一輩紅軍戰士的抗日故事;抗戰紀念日時,可以開展“紅色之旅”主題活動,帶領學生們參觀軍事博物館、抗戰遺址等地,引領學生們深刻感受我們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高職生們的愛國意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促進高職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
三、組織互動學習,助力品德修養全面提升
高職院校教育的主要職責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在將來的工作當中離不開團隊合作的支撐,而近些年來更多的用人單位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員工的思想道德品質素養,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我們要注重高職生的互動式教育,培養高職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良性競爭,助力高職生品德修養的全面提升。
我們可以將班級里的學生分成學習互助小組,每個標準小組是4名學生,小組成員的組成應該各具所長,有領導能力強的,有學習基礎好的,有實踐能力強的,有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在開展教學討論活動或者社會實踐活動時,我們教師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活動。例如,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時,我們可以給學生們擬定一個案例,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中所涉及的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討論、分析,充分發揮個人所長,然后選取小組成員代表進行案例解析,最后再由教師綜合意見進行案例問題完善。這樣,小組成員之間可以有一個良好的互動,取他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對小組成員之間起到互助進步的作用,充分體現團隊合作的力量,而且“近朱者赤”,還能促進高職生整體品德修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我們在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前提下,要不斷革新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采用案例教學法提升高職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科目的學習興趣,注重實踐教學,組織高職生們互動、交流,共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構建良好的校園和諧風尚,促進高職生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助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張少蘭.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改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4):76-79.
[2]田犇.淺論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學改革與創新【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8-61.
[3]趙雨.淺談切實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