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霓
《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百零五條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鑒定人應當出庭宣讀鑒定結論,但經人民法院準許不出庭的除外”。但實踐中證明,目前證人、鑒定人出庭率普遍偏低,證人、鑒定人不出庭始終是困擾法院審判的難題之一。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相關的司法解釋,證人、鑒定人一般都應出庭,不出庭當屬例外。而實踐中,證人、鑒定人出庭的機率極低,出庭反成例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審判人員對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觀念不強的因素,有證人、鑒定人個人主觀意愿等因素。
一、證人、鑒定人員出庭作證制度法律規定的發展路徑
證據制度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對于保證案件質量,準確定罪量刑具有關鍵作用。證人證言法庭質證、認證制度對于刑事訴訟走向民主和法治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新刑訴法規定實施,辯護律師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得到法律充分保障,公安、司法工作將更會成為社會和新聞媒體關注的部門,可以預見一個對抗式公訴辯護庭審體制將真正建立,新刑訴法對司法審判素能要求將越來越高,審判員的工作壓力將越來越大,案件風險責任將越來越重。
二、證人、鑒定人員出庭作證制度發展現狀
就目前而言,證人出庭工作開展不平衡,證人出庭率極低,帶來的后果就是言詞證據以書面形式質證多,翻證多,刑事案件質量得不到保障,執法公信力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三、證人、鑒定人員出庭作證制度存在的問題
1、立法所確立的證人出庭作證的范圍不明確。適用了比較抽象的“有異議”、“重大影響”、“有必要出庭作證的”。立法把哪些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難題交給了司法機關,由辦案的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個案情況加以裁量,新刑訴法把這一裁量程序安排在開庭前的準備工作中, “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經過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后,由審判人員確認出庭證人名單,并于開庭前三日送達通知書。對于證人是否需要出庭作證的質疑,將會受到檢察院、法院、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當事人四個方面的激烈定奪,檢察院公訴部門和當事人中的被害人一方,在指控犯罪和追求訴訟結果時,可能出現差異。
2、立法規定的證人保護和補償制度落實沒有實施細則。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對證人保護責任規定不明確。新刑訴法對證人保護的起止時間,證人提出異議的處理方式,證人補償標準和款項支付的方式,補償經費管理主體,檢察院的監督方式等等都還不明確,可能導致司法實踐操作時出現對證人補償標準不一,保護不力的情況發生。
3、公訴人的現實素能與詢問鑒定人和專家證人時需要的知識儲備相比明顯不足。庭審方式的重點將由法庭辯論轉向法庭質證,專家證人出庭對于刑事法庭解決多個矛盾的鑒定意見的取舍和辨別控辯雙方對于鑒定意見的分歧具有積極的作用,證人和鑒定人員出庭后所當庭提供的證據成為定罪量刑的重要基礎。公訴人對鑒定人出庭如何發問,鑒定人出庭如何作證,專家證人是接受控辯審三方來交叉進行詢問,還是有權力與鑒定人進行對質,或者控辯雙方的專家證人是否可以相互發問進行對質,這些問題的解決和應對,影響著法院案件的公平、公正、高效審理。
四、對司法機關落實證人出庭工作制度的建議
1、司法機關要從維護司法公正和刑事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角度,確保查明事實和依法收集證據,強化對刑事訴訟的監督,在法庭審理前解決好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偵查人員證言的證據效力問題。為了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司法機關必須貫徹新刑訴法的立法要求,進一步強化司法機關審判犯罪和訴訟監督的職責,切實轉變司法人員,特別是審判員的執法觀念,提高審判員的法律監督水平和能力。同時,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訴訟監督活動,促進訴訟監督的公平正義。
2、對于重要證人證言應當要求公安局刑事偵查和檢察院自偵案件辦理程序一樣采取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為了盡可能防止出現重要證人證言的變化,出現對控方不利的局面,公安局、檢察院要將重要證人證言同步錄音錄像作為硬性工作任務進行要求和考核,公訴機關要通過偵查監督和公訴等部門的制度安排和監督工作推動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的落實。
3、證人出庭作證制度落實要盡快出臺細則,細化明確公安局、檢察院、法院責任。要使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有一個堅實和良好的開端,進一步完善司法解釋,盡快明確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確定好補償的標準和款項支付的方式、支付時間,對證人保護的起止時間,證人提出異議的處理方式,檢察院的監督方式等等,以使證人免除后顧之憂。同時建議由法院作為補償證人的管理主體,體現經濟補償的中立特征,以支持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的原有法理。
4、切實增強證據意識,法院要作嚴格遵循辦案程序法律規定的表率。如嚴格遵守詢問證人的規定,將規范執法納入法院工作的考核環節。通過完善法院機關內部制約機制和業務部門的工作流程,規范案件證據收集標準、案件責任追究機制等形式,強化自身監督,對執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公訴疑難復雜問題進行梳理、改進、分析,要加強接受人大監督、人民監督員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努力從程序和實體二個方面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