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中國女排精神早已超出原來體育范疇, 如今各行領域均有涉及,是其他體育項目代表團學習典范;女排精神能重塑人的價值觀、鼓舞團隊和個人不怕困難、喚起愛國精神。同時還能激勵著其他運動項目為之看齊。女排精神的基礎是勇于奉獻、敢于拼搏、團結協作。
1.女排精神的內涵與形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女排精神形成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萌芽階段:1981年11月16日, 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上, 以7戰7捷, 榮獲第一個世界冠軍。第二是持續發展階段:中國女排在1981-1986年間連續創造了世界大賽“五連冠”的輝煌成績, 在“三大球”發展振興及中國體育之崛起征程中樹立了里程碑意義。第三階段為新老交替低谷:1988年至1994年間, 由于老一輩名將相繼退役、技戰術指導思想落后于造成女排成績陷入低谷。第四階段重振女排雄風的艱難階段:1995年至2012年國家體委大力開展重振排球雄風計劃, 重新組建國家隊。組建了中國女排“白銀一代”在雅典奧運周期,陳忠和教練, 成功組建了中國女排“黃金一代”并取得不錯的成績。第五階段為新時代新使命重鑄輝煌: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更是在“死亡之組”的逆境中過關斬將、獲得奧運冠軍。女排精神在社會的各領域中以顯性或隱性形式對中國社會的建設、改革、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2.女排精神的基礎
1981年《人民日報》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學習,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揚女排精神,振興中華”的號召振我中華,為國爭光是中國女排一直保持拼搏狀態的核心。中國女排的隊員們為了中國體育事業, 勇于犧牲樂于奉獻, 為了捍衛國家的榮譽, 付出了異于常人的艱辛。 中國女排在世界體育競技場上展現中國運動員的風采, 為了民族的振興, 心系祖國, 奉獻青春。從五連冠至今, 期間中國女排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也曾經跌入低谷, 但是中國女排的發展歷史依舊長盛不衰。在女排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眾多的超級球星, 但是中國女排這個光榮且又分量的擔子并沒有在比賽中僅靠某一名運動員, 依然是團結協作,排球作為一種球類集體競技項目, 強調的是群體成員結構和功能上整合的最優化, 場上6名運動員配合默契,發揮出了屬于中國民族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五連冠時期,中國女排的訓練條件及環境,這支光榮隊伍便向我們展示了它從點點滴滴充滿斗志、勇于競爭、頑強拼搏的一面。
體育運動不僅有勇且還要有謀, 要做到智勇雙全。排球比賽從表層上看是身體力量的比拼, 其實質更是戰術思維的比拼, 精神的力量固然強大, 而女排精神要發揮作用, 離不開思想和智慧的支持。而任何戰術和應變能力都是智慧的結晶, 中國女排智囊團選擇一套適合自身球隊打法,以及在比賽中恰到好處的指揮換人。都為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女排精神的新時代價值
在2014年南京青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說“三大球”搞上去,這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標志,中國代表團在近幾屆奧運會上都取得了金牌數前三的好成績,三大球中籃球、足球均表現不佳,中國女排就彌補了大球的空缺。女排精神可以激勵其他項目,向之學習。現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強,人們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女排精神對于個人和團隊在挫折面前不懼困難、奮力拼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同樣可以鼓舞企業、團隊和個人戰勝困難,通過不斷努力而獲取成功。愛國精神是每個中國公民具備的基礎,沒有國家的繁榮強盛,個人懷揣的夢想也無法實現。每次奧運會奏響勝利的國歌聲,總能喚起觀眾的愛國熱情。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冠并非獲得一塊金牌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通過女排精神再次喚起人們的愛國精神,讓人們通過女排精神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榮譽感,加強人民群眾的向心力
4.結語
女排精神是我國競技體育的一筆財富,儼然已經成為一面特點鮮明旗幟。其意義早已超越了競技體育本身從而升華到更高的精神層面,女排精神在體育、工作和生活各個領域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女排精神是堅持的力量,是不放棄的力量。即使存在一線希望,也要全力以赴,面對困難,不怕困難,解決困難最重要。
【參考文獻】
【1】 楊柳. 總結交流經驗 完善管理措施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經驗交流會在京舉行[J]. 中國學校體育, 1984(2).
【2】 部分省、市學校課余訓練協作課題研究組, 徐本力, 王敦浦,等. 對我國現行傳統項目學校課余訓練體制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 安徽體育科技, 1990(1):1-20.
【3】 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管理辦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管理辦法
【4】 王同憶.語言大典[M]. 三環出版社,1990.
【5】 阮光苗. 對體教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思考[J]. 中國學校體育, 1992(1).
【6】 于振峰. 新時期我國競技籃球項目后備人才培養研究[M].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2.
【7】 張輝, 周新元. 我國體育傳統校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 體育與科學, 1990(2):43-44.
【8】 霍笑敏, 張鵬曉, 胡浩. 青少年籃球傳統校面臨的問題及其社會功能轉變的思考[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6, 18(5):109-111.
【9】 李金龍, 李建英, 閻守扶,等. 山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 2005, 41(1):135-137.
作者簡介:姓名:譚雅文,出生年月:1996.06,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四川省鹽亭,當前職務:學生,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排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