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莉莉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博大精深,文化內涵深厚,是我們今天的美術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小學階段從三年級開始開設中國畫課程,是小學美術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畫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淺顯的中國畫筆墨造型知識,掌握基本的表現方法之外,還要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理解中國畫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培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愛上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
中國畫是中國特有的畫種,運用獨特的繪畫工具——毛筆、墨汁、宣紙和特制的中國畫顏料作畫,它融詩、書、畫、印四門藝術為一體,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特別是水墨和顏色在生宣紙上的滲化效果,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如在中國畫初始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欣賞幾張饒有情趣的齊白石的水墨畫,畫面上鮮活的大蝦和青蛙、毛茸茸的雛雞,會立刻引發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趁機演示水墨雛雞的畫法,看到水墨在宣紙上滲化開來,真的像小雞身上長出了茸毛,學生們會高興得鼓起掌來,躍躍欲試。這時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們也用水墨畫一畫小雞,繼而畫一畫魚蝦、花草、樹木、山河,在揮毫潑墨中感受水墨和顏色滲化產生的獨特美感和趣味。這個階段的中國畫教學,不必太拘泥于技法的傳授和造型的準確性,而是讓學生用中國畫的筆墨用具畫兒童畫,在練習中體驗紙、筆、墨、色的性質,在收獲一張張美麗的作品時愛上中國畫,愛上中華民族傳統的繪畫藝術!
在欣賞中感悟畫作中的人文精神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每課都會結合內容附有相關畫家的名作,這些作品是中國畫教學中應該重點欣賞的,也是對學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影響的畫作,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欣賞中國畫時,可以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和一些畫家的小故事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如賞荷花悟其高潔,賞山水感其壯闊,賞草蟲品其情趣,都可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結合欣賞內容適當介紹畫家勤奮學畫的故事、勇于推陳出新的創造精神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人民藝術家的敬仰和愛戴之情。總之,在欣賞中國畫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既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又能培養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進而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
挖掘繪畫題材中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畫的題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象征意義的,如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梅、蘭、竹、菊”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這樣的繪畫題材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教師在《水墨表現——梅花》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充分挖掘題材中的思想內涵,通過精心創設情境,巧妙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課前查閱梅花的象征意義,課上帶領學生賞梅(多媒體課件展示梅花),并和學生一起吟誦詠梅的詩歌,既欣賞到梅花清雅素艷的風韻,又感悟到梅花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在明白了“為什么畫梅”之后,再用筆墨抒發對梅花的喜愛和贊頌之情。學生不但學到了水墨梅花的畫法,更學到了梅花崇高的精神與品格,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品德與修養的積淀,相信學生筆下的梅花定能傲雪怒放!
用良好的課堂習慣養德
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可忽視,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學習中國畫時很容易出現打翻水罐,把顏料、墨汁甩到自己或別人身上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要教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個人品德與修養的象征,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并教給學生如何“以行養德”:課前備好學習用具,按教師指定的位置有序放好;水罐只打七分滿,而且雙罐并置,一個涮色,一個涮墨;涮完筆不能甩,要用舊棉布或紙巾吸掉多余的水分;下課后統一將廢水倒進老師準備的水桶,由老師處理;學生要做到自己凈、桌面凈、地面凈,不影響下一個班上課。萬一出現別人不小心弄臟自己桌面、衣服的現象,則教育學生以寬容之心待人,原諒同學的無心之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嚴格、反復、耐心的訓練,學生經歷了被動——主動——自動的過程,一定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以行養德,以德導行”的教育效果顯著。
用中國古典民樂涵養性情
小學生天性愛說愛笑,愛動愛鬧,如果課上靜不下心來,會直接導致聽講效率不高,筆墨浮躁,影響學習效果。在學生上課之前和作畫過程中播放輕松愉快的中國古典民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用古樸典雅的旋律營造安靜的藝術氛圍,能讓學生舒緩心情,安靜作畫不喧嘩。在良好的藝術氛圍熏陶下,平心靜氣,凝神作畫,日積月累,涵養性情。
由上可見,在小學中國畫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是十分廣泛的。正所謂“學畫者,先貴立品”,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立品”,學生有了高尚的品德與情操,才能欣賞高尚的繪畫藝術,創造出內涵豐富的作品。讓德育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時進行,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
推而廣之,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無處不在,只要我們都去做有心人,德育之花將會愈開愈美麗。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