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云
幼兒期是培養主動學習習慣的萌芽時期,是培養創造精神、創造能力以及各種創造因素潛能的最佳時期,是個性發展的奠基時期。中班是幼兒期全面發展的關鍵期。中班幼兒在音樂發展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和表現能力,對他們來說,音樂活動是他們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但在中班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在學習中引導幼兒去表現美、創造美。因為音樂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習慣,發展幼兒的創造力,發掘幼兒的潛能,從而促進中班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激發興趣,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感覺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內在動力。教師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滿足孩子自我表現的需要,盡可能讓每個幼兒都有當“主角”的機會。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到創境激趣、以趣激學,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主的探索能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獲得知識。
感受音樂,讓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園的音樂活動首先要吸引幼兒安靜地傾聽音樂,為幼兒留意音樂、發現音樂的獨特美提供機會。通過音樂,幼兒可以了解音樂不同的情緒類型,有的安靜柔和;有的歡快活潑,有的雄壯有力,有的詼諧風趣,使幼兒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從音樂的變化多端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產生聽音樂的愿望,通過與音樂一致的情感體驗去發現音樂的美妙。幼兒園的一些樂曲有時是由老師演唱彈奏的,當音樂從老師的口中、手中流出時,孩子們會將對老師的那份喜愛注入到對音樂的喜愛中,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同時,教師在音樂活動中經常會選擇一些短小、有趣、幼兒熟悉的內容,使幼兒在傾聽音樂時產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感受和表現他們所理解的音樂了。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方創造條件, 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時間與機會,讓幼兒與環境、與同伴、與老師等進行多維互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努力去發現,探索新知,學習新知,同時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多種感官參與,滿足幼兒學習需要
在音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段低沉笨重、速度緩慢的音樂,不一定能吸引幼兒,但讓他們觀察動畫中的笨狗熊走路的錄像或讓孩子們隨著音樂模仿大狗熊走路時,他們就來勁了,并很快記住了這段音樂。再有,你讓他們一動不動地坐著聽一段描寫小鳥的音樂,他們不一定有興趣,但假如讓他們學做小鳥飛翔的樣子,孩子們一下子就有興趣了。這說明,如果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音樂,就能使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更全面、深刻。這意味著在音樂感受與鑒賞教學中,僅用聽覺是不夠的,要恰當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借助其他感官通道,并發揮聽覺與其它感覺的聯合作用,使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
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
現代心理學認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幼兒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才有新的發現和創新。美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幼兒的情感體驗、聯想、表現、表達是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同一首音樂,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感受,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象,隨音樂呈現出創造性的表現。同時個體的差異也會使幼兒的藝術表現出現差異。所以,我們要本著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要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在情感體驗中增強參與學習的信心。
創編動作,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自身的創造過程是通過發現、探索、嘗試、認識新事物, 運用經驗進行再探索、再發現,不斷獲取新的成果。為此在音樂活動中啟發、引導幼兒用探索、發現法并通過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關鍵。邊唱邊跳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他們的發展特點,他們在表現中有了粗淺的技能和經驗,他們不但喜歡用歌聲來表達感情,更喜歡用動作加以補充。教師平時要多讓幼兒觀察自然、生活,同時也給幼兒一些示范動作,教給他們一些表達方法。
現在孩子在音樂的創造表現力上發揮了極大的潛能,孩子們能利用日常教授的歌曲旋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即興的創編,教師通過注意捕捉幼兒的信息,并及時地用啟發性語言進行引導,培養了每個幼兒的自信心。在輕松、愉悅中學習,保持“動中有節”的原則;教師創造性的教,促進了幼兒創造性的學,用感受游戲法教給孩子,豐富他們的表象,在創編動作中,我感受到幼兒在音樂上主動學習。
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們自己所探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們自己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更多地給幼兒以自由,讓他們有進行創造活動的權利和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北京市豐臺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