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楨
摘要:體力活動的傳統理論主要關注于認知層面的影響,以理性決策為基礎,只能預測體力活動者的意圖。然而行為并非由理性系統控制,還受非理性系統的影響。本文以雙加工模型——熟慮-沖動模型為理論基礎,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熟慮;沖動模型;熟慮系統;沖動系統
傳統的鍛煉行為理論對于人們參與鍛煉的解釋不夠理想。傳統的鍛煉行為理論只能解釋人們參與鍛煉的意圖,卻無法解釋人們參與鍛煉的行為。已有的鍛煉行為理論認為,人們只要認識到鍛煉的益處,就會產生鍛煉的意圖,從而使他們進行鍛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鍛煉可以增強他們的體質、愉悅他們的身心,可是人們就是不愿意進行鍛煉。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人們動起來?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開始決定去進行一項體育活動是很困難的,堅持有規律的體育活動更是一項挑戰。人們關于體力活動的經歷特別是之前運動的經歷,如果在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后給個體帶來不愉快的感覺,那么將會減少個體參與鍛煉的次數。不幸的是,傳統的鍛煉行為理論沒有強調情感的過程,更多的傾向于認知層面。行為改變技術常常采用這些動機性的加工策略證明正性作用,但是這些技術策略是需要人們付出努力的,并且會給人們帶來負擔。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改變技術忽略了情感加工在調節體力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熟慮-沖動模型
由于體育鍛煉受生物、心理、行為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不少理論模型試圖從不同角度來解釋和說明人們為什么參與或者不參與體育鍛煉,如健康信念模型、計劃行為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Kwan和Bryan(2010)[1]提出鍛煉時的情緒感受調節了鍛煉意圖和鍛煉行為之間的關系,對鍛煉有更多積極情緒感受的個體更有可能將鍛煉意圖轉變為實際的鍛煉行為。但是情緒感受到底是怎樣影響鍛煉行為的?關于情緒影響鍛煉行為的理論有很多,熟慮—沖動模型是最受關注的理論模型之一,它是在雙加工理論(dual-process theory)的基礎上形成的。
雙加工理論區分了兩個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即控制性加工過程和自動化加工過程。Kahneman(2003)[2]對雙加工理論的兩種加工過程進行了解釋,提出了自動化的加工過程是一種非常迅速的,不需要付出努力,內隱的并且經常受情緒控制的過程,這個加工過程往往在行為決策中受到習慣的驅使,因此很難控制或者消除;而控制性加工過程需要能量付出,往往受意志控制,占用較多的心理資源,遵守邏輯和規則。早期雙加工理論主要關注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重視認知加工心理機制的解釋,很少應用于對行為的解釋。Strack和Deutsch(2004)[3]針對社會行為在雙加工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熟慮-沖動模型。
(一)熟慮-沖動模型的概述
熟慮-沖動假定信息的加工存在兩個獨立的信息系統:熟慮系統和沖動系統。熟慮系統速度慢、需要付出努力,以復雜的執行功能為基礎。個人標準、對利弊的合理評價以及行動計劃都存在于熟慮系統中。這些計劃和決定通常被認為是理性的、有意識的和有目的,可以激活正確的行為圖式(例如,我打算每周步行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改善我的健康。)相比之下,沖動系統是快速的,以人所獲得的自動聯想過程為基礎。比如,通過對體力活動的反復體驗(例如,爬樓梯),可以形成一個關聯的集群,將其聯系起來。(A)樓梯的概念與(B)在行為執行過程中感受到的消極(或積極)影響,以及(C)導致這種影響的行為模式(例如,接近或回避樓梯)。一旦在沖動系統中建立了關聯,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感知輸入(例如,看到樓梯)快速地重新激活關聯,并進一步引導注意力和信息處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朝向目標的自動接近-回避傾向相關聯,從而使有機體準備執行相關的行為模式。因此,積極的聯想會增加一個人實施這種行為的傾向,而消極的則會減少行為傾向。這樣的聯想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并且以一種毫不費力的方式運作。
(二)熟慮-沖動模型的應用
熟慮—沖動模型在與健康相關的行為領域如貪食癥、吸煙、酗酒、藥物濫用等方面了成功地得到了應用。熟慮系統是一種控制性加工過程,通過對行為進行合理的判斷和評價,制定戰略計劃以實現行動目標,此外當實際行為與預期標準行為之間有差異時,不符合預期標準的行為將會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人們在對鍛煉行為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可能會激發沖動系統中已存在的某種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來自于個體曾經的鍛煉經歷。比如某個體想要減肥,在了解慢跑有助于減肥之后,個體有了開始減肥的意圖,進而可能產生鍛煉的行為;但同時開始跑步這個想法可能激發個體曾經鍛煉的不愉快的情緒感受,比如不喜歡出汗、呼吸急促的感覺,這就有可能抑制個體開始慢跑的想法。這種情感聯結的強弱取決于事件發生的頻率,如果某人僅有過一次慢跑經歷并且喜歡它,與經常慢跑并且有相同感覺的人相對比的話,只有一次慢跑經歷時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情感聯結強度會相對弱一些。在沖動系統中,有過不愉快鍛煉經歷的人可能會將鍛煉行為和消極情緒感受聯結起來,一旦這種聯結在沖動系統中得以建立,這種聯結就有可能對行為形成產生影響,有積極情感聯結的人有增加這種行為的傾向,有消極情感聯結的人有避免這種行為的傾向。
參考文獻:
[1]Kwan,B.M.,&Bryan,A.In-task and post-task affective response to exercise:translating exercise intentions into behaviour[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0,15,115–131.
[2]Kahneman,D.A perspective on judgment and choice:mapping bounded rationality[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3.58 (9),697–720.
[3]Strack,F.,&Deutsch,R.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4,8 (3),2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