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尼沙?巴拉提

摘要:目的:探究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和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圍產期常見臨床并發癥對比分析。方法:對兩組新生兒在圍產期常見的臨床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發生新生兒貧血發生率為75.21%,新生兒肺炎66.34%,新生兒低血糖癥為24.06%,新生兒低蛋白血癥為17.61%,顱內出血癥狀為21.54%明顯高于對照組,在圍產期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發生率為12.54%高于觀察組,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在圍產期出現臨床并發癥的概率明顯高于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特別是呼吸系統并發癥和代謝系統并發癥發生最多,隨著胎齡的上升,圍產期發生臨床并發癥的概率會逐漸下降,因此重視對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的監測和觀察,及時對出現的并發癥給予對癥,避免延誤時間出現更為嚴重的并發癥。
關鍵詞: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圍產期;臨床并發癥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兒科接收的139例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和139例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對于在圍產期常見的臨床并發癥進行對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患者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兒科接收的139例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和139例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的完整資料進行查看與分析研究,資料收集時間為2018年3月~2019年1月,以139例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為觀察組,將139例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其中胎齡在34周至36周之間的晚期早產新生兒占據兒科總人數的54.21%,出生體質量為1.25kg~3.52kg之間。
1.2 方法
首先在圍產期記錄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指標及相關情況,主要是產婦的年齡、妊娠期出現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胎盤前置、胎盤破落、產后出血、自發宮縮等各項癥狀,同時記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分娩方式、體重、雙胎新生兒發育完整性。其次做好圍產期新生兒并發癥的監測工作,接診入院后進行各項指標檢查,包括動脈血氣分析、胸部X線片、生化檢測等,根據雙胎新生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頭顱影像學檢查和超聲心動圖檢查[1]。記錄并統計圍產期臨床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最后盡早實施母乳化奶粉喂養,并且監測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狀況,在住院期間定期行血常規、胸部X線片等常規指標檢查,并且了解血糖及血紅蛋白的變化情況,對于有高危感染性的新生兒抽取血培養檢查,根據新生兒在圍產期不同的臨床并發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并且記錄住院時間,排除顱內感染。
1.3 統計學處理
將新生兒的各項統計數據信息均導入SPSS 14.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用(),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取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觀察組晚期早產新生兒在圍產期發生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早期足月新生兒,觀察組孕母先兆子癇和宮縮癥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發生新生兒貧血發生率為75.21%,新生兒肺炎66.34%,新生兒低血糖癥為24.06%,新生兒低蛋白血癥為17.61%,顱內出血癥狀為21.54%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對照組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發生率為12.36%高于觀察組,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在本次選取的研究資料中,觀察組妊娠發生率為61.42%,而對照組發生率為15.82%,兩者差異明顯。本組中關于代謝性并發癥疾病有較高的發生率,例如新生兒低血糖癥及新生兒低白蛋白血癥等,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圍產期臨床并發癥與資料文獻報道的早產單胎妊娠期比較有所出入。由于晚期早產新生兒表面積相對較大,體內脂肪儲量少,同期早產兒能量攝入不足,相對于對照組的早期足月新生兒講圍產期并發癥相對較高,容易導致低血糖癥的發生。觀察組顱內出血癥狀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參考的相關資料文獻比較一致,但記載的是關于單胎妊娠新生兒的并發癥發生率,而且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發生神經系統疾病的概率平均高于早期足月新生兒,導致認知功能缺陷、腦癱、智力低下等多種癥狀。在本次研究中病理學黃疸是對照組高于觀察組的唯一并發癥,兩者沒有明顯差異,但與記載的資料文獻單胎妊娠新生兒的情況有所出入,因此為避免發生嚴重并發癥,建議對早產兒病理性黃疸的干預預防要提高重視,加大監測和治療力度。
綜上所述,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在圍產期出現臨床并發癥的概率明顯高于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特別是呼吸系統并發癥和代謝系統并發癥發生最多,隨著胎齡的上升,圍產期發生臨床并發癥的概率會逐漸下降,因此重視對晚期早產雙胎新生兒的監測和觀察,及時對出現的并發癥給予對癥,避免延誤時間出現更為嚴重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張曉蕊,曾超美,劉捷等.晚期早產及早期足月雙胎新生兒圍產期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4):511-516.
[2] 張瑩,赫英東,陳倩等.晚期早產的危險因素及圍產期并發癥分析[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4,(6):37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