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旭輝 劉康德 賈秀蘋 王興珍 梁根生 胡健泰
摘要:在民勤向日葵菌核病發生嚴重區進行了不同播期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播期的推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程度逐步降低,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播期為5月20日時向日葵菌核病發病率較低,為6%;產量最高,為3 727.3 kg/hm2。說明調節播期可以減輕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危害,5月20日左右為最適播期。
關鍵詞:播期;向日葵;菌核病
中圖分類號:S56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3-0001-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03.001
Abstract:Different sowing dates of sunflower in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serio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Minqin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lay of the sowing period, the incidence of sunflower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as gradually reduced. On May 20, the incidence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sunflower was the lowest, 6%, with the highest yield of 3 727.3 kg/hm2. It explain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and damage from sunflower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could be reduced by the regulation of sowing time, and the best date was around May 20.
Key words:Sowing date;Sunflower;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又稱向日葵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核盤菌是一種非寄主特異性真菌病原菌,可以侵染包括多種重要經濟作物在內的450多種植物,如大豆、油菜、向日葵、花生、洋蔥、苜蓿和黃瓜 等[1 - 2 ]。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盤菌侵染而引起的傳播性病害,是一種嚴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3 ],長期以來防治菌核病一直是困擾人們的一個難題[4 - 5 ]。據研究表明,田間菌核萌發和子囊盤形成主要與溫度、濕度和深度密切相關,一般在5~30 ℃溫度條件下均能萌發,但最適宜溫度為10~25 ℃;對土壤濕度要求相對比較嚴格,濕度過高菌核易腐爛,土壤相對濕度為80%~90%較適宜,土壤深度一般為0~2 cm較易萌發[6 ]。我國向日葵菌核病主要發生在東北三省、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陜西等向日葵主產區,侵染向日葵根、莖葉、花盤等部位,常伴有根腐、莖腐、葉腐、盤腐癥狀,危害根部、莖稈、花盤,造成向日葵根、莖葉、花盤腐爛,致使整株死亡,導致向日葵減產或絕收,嚴重影響向日葵產量和品質以及產業的發展[7 ]。我們通過播期調節試驗,以期選擇出適宜播期,減輕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提高向日葵的產量和質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向日葵主產區的甘肅民勤縣薛百鎮張麻村,試驗地連續種植向日葵3年以上,前茬向日葵菌核病發病率40%,屬于向日葵菌核病發生較嚴重的冬灌砂壤地。海拔1 380 m,氣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土壤肥力中上。
1.2 試驗材料
指示品種為隴葵雜4號,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5個處理(播種期):處理1為4月20日,處理2為5月1日,處理3為5月10日,處理4為5月20日,處理5為5月30日。當地常規播期為4月中旬。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33 m2。6行區,行長10 m,行距0.55 m,株距0.38 m。試驗地四周設有2 m保護行,小區之間起壟分隔。播前施三元復合肥300 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現蕾開花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150 kg/hm2。灌溉及田間管理同大田。
1.4 調查項目及方法
調查各小區苗期、開花期、成熟期的菌核病發病率,盛花期調查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收獲后測定產量和評定質量。記錄播種量、播種日期、品種、地力情況、土壤類型、施肥與灌溉等有關的基本數據。
發病率=(發病株數 / 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各級級數)/(調查總株數×發病最重的級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病率
2.1.1 苗期 由表1可知, 苗期發病率以處理1最高,為5.0%;處理2次之,為2.0%;處理3的發病率為0.5%;處理4的發病率為0.2%;處理5的發病率最低,為0。通過DPS進行方差分析表明,苗期發病率處理1、處理2差異極顯著,與其余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與處理4差異顯著,與處理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4與處理5差異不顯著。
2.1.2 開花期 由表1可知,開花期發病率較高。以處理1最高,為40%;處理2次之,為30%;處理3的發病率為9%;處理4的發病率為6%;處理5的發病率最低,為2%;通過DPS進行方差分析表明,開花期發病率處理1、處理2差異極顯著,與其余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與處理4差異不顯著,與處理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4與處理5差異顯著。
2.1.3 成熟期 由表1可知,成熟期發病表現最嚴重。處理1發病率最高,為46%;處理2次之,為38%;處理3為35%,處理4為26%,處理5為22%。通過DPS進行方差分析表明,成熟期發病率處理1與其余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2與處理3差異顯著,與處理4、處理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與處理4、處理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4與處理5差異顯著。
2.2 盛花期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
由表2可知,處理1(4月20日播種)發病最嚴重,發病率達到40.38%,病情指數為49.52;處理2(5月1日播種)發病率為28.85%,病情指數為37.98;處理3(5月10日播種)發病率為9.55%,病情指數為18.47;處理4(5月20日播種)發病率為5.77%,病情指數為8.17;處理5(5月30日播種)發病率為1.94%,病情指數為3.23。由此可見,通過播期調節,可有效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程度。
2.3 產量
由表3可知,處理4(5月20日播種)千粒重和折合產量均最高,分別為140 g和 3 727.3 kg/hm2;處理5(5月30日播種)次之,分別為120 g和3 666.7 kg/hm2;處理1(4月20日播種)最低,分別為92 g和1 212.1 kg/hm2。
2.4 綜合分析
通過圖1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推遲,菌核病的發生程度逐步降低,5月20日播種的向日葵菌核病發病率最低,為6%,產量最高,因此最適播期為5月20日。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表明,調節播期可以減輕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隨著播期的推遲,菌核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逐步降低,5月20日播種的發病率最低,為6%。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折合產量以5月20日播種的最高,為3 727.3 kg/hm2;5月30日播種的次之,為3 666.7 kg/hm2;4月20日播種最低的,為1 212.1 kg/hm2。綜合分析,5月20日左右為最適宜播期。
通過近年的調查和統計,甘肅省向日葵產區的菌核病平均發病率達到10%以上,有些嚴重地塊發病率達到30%以上,氣候、品種、選茬、播種期等均與發病程度密切相關,在向日葵菌核病發生較嚴重的產區,應盡早采取調節播期等綜合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BOLTON M,THOMMA B,NELSON B.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biology and molecular traits of a cos-mopolitan pathogen[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6,7(1):1-16.
[2] BOLAND G,HALL R. Index of plant host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J]. Can. J. Plant Pathol.,1994,16:93-108.
[3] 侯亞光,王鈺杰,趙 君. 國外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9):92-94.
[4] 梁根生,卯旭輝,賈秀蘋,等. 甘肅省向日葵主要病害的發生及其防治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16(11):92-94.
[5] 袁政祥,蔡立群,徐 峰. 甘肅向日葵栽培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及改進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11(6):64-65.
[6] 黃緒堂. 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長發育和侵染循環[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01(4):1-4.
[7] 王 靜,張劍茹,崔超敏,等. 向日葵菌核病研究進展[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6):25-28.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