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彥杰 張緒成 于顯楓 侯慧芝 王紅麗 馬一凡
摘要:從材料與設備、選地與整地、品種選擇、種薯處理、播種、田間管理、水分管理、養分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闡述了甘肅省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
關鍵詞: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532;S3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3-0087-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03.018
Abstract:In term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t molecular level of sorghum,summarizes the drought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sorghum, sorghum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level study,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rghum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Sorghum [Sorghum bicolor(L.) Moench];Drought resistance;Germplasm screening;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Molecular level
甘肅地處西北內陸,境內普遍海拔高,氣候冷涼,干旱少雨,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較長,降水分布與馬鈴薯生長需水規律相吻合,土層深厚而疏松,富含鉀素,具有發展馬鈴薯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1 - 2 ]。2017年甘肅馬鈴薯種植面積72.2萬hm2,位列全國第3;總產量1 300萬t,位居全國第2。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全省六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中部高淀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黃灌區全粉、薯條(片)加工型,隴南、天水早熟菜用型和高海拔區脫毒種薯生產等四大優勢生產區域,優勢產區種植面積占全省的70%以上。但是,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高產, “大水大肥”使得水肥利用效率低下,資源利用率不高。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馬鈴薯生產中的灌溉和追肥問題,可根據馬鈴薯在各生育期對水肥的需求適時、適量進行灌溉施肥,為馬鈴薯生長提供適宜的水肥環境條件[3 - 4 ]。這項技術的應用可為馬鈴薯提供適宜的水肥條件,改善土壤微環境,解決甘肅農業水資源短缺、馬鈴薯栽培管理中水肥脫節、灌溉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產量低而不穩等問題。與常規灌溉施肥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水40%、減肥20%~40%,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商品薯率,提升品質,增加薯農收益。因此,推廣和實施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對甘肅省馬鈴薯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5 ]。我們旨在提出更為合理的甘肅省膜下滴灌馬鈴薯水肥管理及配套種植技術,為目前甘肅省馬鈴薯主產區種植企業及種植大戶提供合理的技術指導。
1 材料與設備
1.1 材料
1.1.1 地膜 地膜應選用幅寬100~120 cm、厚0.01 mm的生物降解地膜或常規地膜。
1.1.2 肥料 肥料應選用水溶性肥料或液體肥料,并符合NY1107-2010、NY14282010、NY2266-2012、NY/T496-2010相關規定。
1.2 設備
農業灌溉設備參數應符合滴頭和滴灌管技術規范和試驗方法(GB/T 17187-2009)要求。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的設計及安裝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50363-2006)、微灌工程技術規范(GB/T 50485-2009)、灌溉施肥技術規范(NY/T 2623-2014)。
1.2.1 首部 首部包括引水、過濾和施肥設備等,要根據水源的供水能力和將要灌溉的耕地面積來確定首部大小和組成。選擇可以移動的首部系統,在系統中安裝水泵、過濾器、施肥裝置、水表安全式壓閥以及空氣閥,田間管道設計要確保能夠正常回收,布置方式為水源、首部、主管、支管、滴灌帶。
1.2.2 管道系統 根據水源供水能力及各區域灌溉面積確定主管道、支管道的材質和型號。地面管道系統布設要充分考慮地形、種植方向、農機作業等因素。地下輸水管道部分采用直徑75 cm或100 cm的PV管道,地面水管主要包含PL管道、分支管和毛管。毛管采用內部鑲嵌式貼片式滴灌帶,滴頭間距30 cm,出水量3 L/h,水壓2 kg/h左右。
1.2.3 滴灌帶 馬鈴薯滴灌帶滴頭出水量1.3~1.8 L/h,滴頭距離以30 cm為宜。土壤質地粘重時滴頭間距和滴水量略大,土壤質地砂輕時滴頭間距和滴水量略小。滴灌帶鋪設長度原則上不超過120 m。
2 選地與整地
宜選擇土壤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耕作層較深、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壤土和沙壤土耕地,pH 6.5~8.0為佳。前茬收獲后先清除殘茬,然后淺耕1次,耕深15 cm。地凍之前,再進行立式深旋耕1次,耕深35 cm左右,結合耕作一次性均勻施入完全腐熟農家肥30 000 kg/hm2。
3 品種選擇
選擇符合GB18133~2012質量要求的一級種(G3)以上級別種薯。根據生產目的,選用不同用途馬鈴薯品種。淀粉加工專用品種有隴薯14號、隴薯7號、隴薯3號、莊薯3號等,菜用型品種有隴薯10號、青薯9號、冀張薯12號、克新1號、荷蘭15等,薯片加工型品種有大西洋、冀張薯7號、夏波蒂等。
4 種薯處理
實行整薯(原原種、原種)和切塊播種。切塊播種時,應在播前4~7 d切塊,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引進或開發自動識別芽眼的馬鈴薯切塊設備。切塊應盡量均勻,大小以30~50 g為宜,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并去除尾芽。切刀要消毒,同時要將種薯進行藥劑拌種。為適應機械化作業,防止種薯塊間粘結還需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拌種,并進行攤晾。
5 播種
5.1 播種時間
當10 cm處地溫穩定在7~8 ℃、相對含水量達到50%~60%時即可播種。
5.2 播種密度
應按照當地的土壤肥力、水分條件和馬鈴薯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保證單位面積株數符合農藝要求。一般早熟品種宜密,中晚熟品種宜稀;商品薯宜稀,種薯宜密。滴灌采用機械播種,種植密度為75 000~ 90 000株/hm2。
5.3 播種方法
選用機械“開溝+起壟+施肥+噴藥+鋪設滴灌帶+播種+覆膜覆土”一體化種植技術。做到機械化開溝要直,深淺一致,施肥適量,排種均勻,起壟高直,鋪膜平展,壓膜結實,覆土均勻,行距一致。
5.3.1 開溝起壟 要求壟寬60 cm,溝寬40 cm,壟高20~25 cm。
5.3.2 施種肥 種肥選擇可富馬鈴薯專用復合肥(12-19-16)375 kg/hm2、硫酸鉀鎂肥150 kg/hm2,播種時混勻后倒入施肥箱中施入。
5.3.3 噴藥 隨播種溝施適宜的殺菌劑及殺蟲劑, 切勿將藥劑直接噴灑在種薯表皮上。
5.3.4 鋪帶 滴灌帶鋪設為每壟1帶。鋪設滴灌帶時,將整卷滴灌帶固定在拖拉機尾部的支架上,從種植行一頭拉向種植行另一頭,其間人工隨拖拉機用土將滴灌帶固定于壟背上。滴灌帶的首端連接地上支管,末端折彎扎死,完成滴灌帶鋪設。
5.3.5 播種 壟上種植2行馬鈴薯,種植行距35~40 cm,株距20~30 cm,播深10~12 cm。播種時播種機上配備2人,觀察播種情況,防止漏挖、多挖,保證播種密度,漏播率不能大于5%。
5.3.6 覆膜覆土 播種后壟上覆膜,膜上覆土,覆土厚度要保持2~3 cm,并且每隔4~5 m橫壓土腰帶。播后要防止大風破膜、揭膜。
6 田間管理
6.1 除草
播后15~20 d封閉滅草,使用打藥機在土壤表面噴施適宜化學除草劑。草齡在三葉時前后,噴施適宜化學滅草劑進行苗后除草。封壟后人工拔除。
6.2 放苗
出苗期間要及時查苗放苗,防止苗被地膜燙死。發現缺苗立即補種,補種要挑選已發芽的種薯。
7 水分管理
7.1 原則
自然降水與補水灌溉相結合,馬鈴薯生長前期要控水,中期適當增加灌水量。灌水次數與灌水量依據馬鈴薯需水規律、灌前土壤墑情、自然降水、品種、植株生長階段情況確定,使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5%~75%、土壤濕潤深度為20 cm為宜。全生育期滴灌8~10次,滴灌定額一般為1 350~ 1 8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方式進行水分管理。
7.2 滴灌水量
播后視土壤墑情進行滴灌。選擇滴頭間距為30 cm、滴頭流量為1.38~1.50 L/h的滴灌管,視降水情況進行滴灌。一般播后15~20 d視土壤墑情滴灌1次,滴水量120~150 m3/hm2;幼苗期滴水1~2次,滴水量120~150 m3/hm2;現蕾至開花初,滴水2 次,滴水量150~225 m3/hm2;盛花期滴水4次,滴水量150~225 m3/hm2;開花結束后滴水1次,滴水量150~225 m3/hm2。
8 養分管理
8.1 原則
遵循“有機無機相結合,隨水分次施肥,堿性土壤酸性肥料優先”的原則。滴施以氮肥和鉀肥為主。馬鈴薯齊苗后即可開始隨滴灌追施氮、鉀肥。宜選擇溶解性好的氮、鉀肥料,如硝酸鉀、尿素、硫酸鉀、水溶性復合肥和液體肥料等。
8.2 施肥量
幼苗期追肥1~2次,每次施尿素15~30 kg/hm2、硝酸鈣鎂75 kg/hm2;現蕾至開花期追肥2次,每次施尿素45 kg/hm2、硝酸鈣鎂75 kg/hm2、硝酸鉀60 kg/hm2;盛花期土豆專用肥3次,每次150 kg/hm2;淀粉形成期追施硝酸鉀120 kg/hm2。施肥時,首先滴 2.0 h的清水,以濕潤土壤,再滴1.5~2.0 h肥液,之后再滴1.0~2.0 h清水,以清洗管道,防止堵塞滴頭。根據土壤養分和植株生長情況,在開花后可采用含鋅、錳、硼等微量營養元素的微肥進行葉面噴施,連施2~3次。
9 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采用抗(耐)病蟲品種、原種種植,以栽培防治為重點,與化學防治相結合。
9.1 蟲害
馬鈴薯常見蟲害為蚜蟲、地老虎、金針蟲、蠐螬。蚜蟲、蠐螬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2 000~3 000倍液進行防治。地老虎、金針蟲用3%辛硫磷顆粒22.5~30.0 kg/hm2拌750 kg細土或細沙撒施防治。
9.2 病害
馬鈴薯常見病害為晚疫病、早疫病、環腐病、黑脛病、病毒病。晚疫病可用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2 625~3 375 g/hm2噴霧防治。早疫病防治可用拿敵穩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25~300 g/hm2噴霧防治。
10 收獲
10.1 殺秧
殺秧前要及時拆除田間滴灌管和支管。將支管回收,盤成卷,保存好,以便下年繼續使用,滴灌管交給廠家回收再利用。馬鈴薯收獲前7 d采用橫軸立刀式馬鈴薯打秧機進行滅秧作業,滅秧后需露出壟型,保持壟型完整不傷壟。莖稈雜草切碎長度≤20 cm,留茬高度小于≤15 cm,漏打率≤ 6%。
10.2 收獲
收獲期查看薯皮木栓化程度以確定具體收獲時間,及時收獲。采用機械收獲方式,由收獲機完成田間挖掘,人工分級撿拾裝袋入庫。作業質量應符合NY/T2464~2013馬鈴薯收獲機作業質量標準要求,其中馬鈴薯挖掘收獲明薯率≥98%,埋薯率≤2%,損傷率≤1.5%,挖掘深度≥15 cm。
10.3 廢膜撿拾回收
針對厚0.01 mm以上的地膜,選擇適用的殘膜回收機械進行田間殘膜回收,殘膜回收率≥90%。
參考文獻:
[1] 張立勤,車宗賢,崔云玲. 甘肅灌區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7(3):66-70.
[2] 黃興法,王鳳新 ,李光永,等. 甘肅滴灌春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規程[J]. 新疆農墾科技,2017(3):53-55.
[3] 崔增團,高 飛. 甘肅河西灌區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2(11):66-7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辦公廳. 水肥一體化技術指導意見[EB/OL]. (2013-04-16)[2016-12-20]. http://www. moa. gov.cn/zwllm/tzgg/tfw/201303/t20130305_3239227.htm.
[5] 景艷杰. 玉田縣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 2016(11):94-96.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