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守仕
摘要:分析了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狀及候鳥種群生境,提出了完善濕地管護機制、加快鳥類棲息地恢復、加大科研監測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社區共管水平等候鳥種群保護對策。
關鍵詞:候鳥種群;保護;對策;陽關保護區;敦煌市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3-0068-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03.014
Abstract: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a group belonging to valley type Tibet sheep. The sheep distributed over alpine and moist area in upper and middle reach of Taohe River. This genetic resource was valuable fur sheep under long-term natural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nning grazing, labor force transfer, sheep crossbreeding and so 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reduced at large scale, the population size declined sharply from 100, 000 in 1980's to 3000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pure breed was below 200, this sheep was endangered, and the breed quality was also degener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gain population size and rejuvenate breed quality so as to protect the genetic resource and develop specialty indust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tatus survey for genetic resourc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re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to breed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Minxian Black Fur Sheep; genetic resource protec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稱陽關保護區)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市陽關鎮境內,東經93° 53′~94° 20′,北緯39° 39′~40° 05′。保護區總面積8.817 8萬hm2,其中核心區面積2.73萬hm2,緩沖區面積為2.81萬hm2,試驗區面積為3.28萬hm2。陽關保護區地處沙漠深處,四周被黃沙包圍,由此西去不遠即一望無際的庫姆塔格沙漠,其濕地具有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替代性[1 - 2 ]。獨特的濕地資源直接阻擋了庫姆塔格沙漠的東侵,近對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自然奇觀鳴沙山月牙泉、文化遺跡陽關玉門關,遠對敦煌境內乃至河西走廊的生態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3 ]。這片綠洲既是歷史文化名城敦煌的西大門,同時也是諸多動植物保存繁衍以及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和棲息地。目前陽關保護區內已經監測到的侯鳥數量達到13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20多種[4 ]。如何利用科學有效措施保護候鳥種群棲息地,為候鳥種群提供一個安全的中轉站,盡快明確候鳥種群的遷徙路線,是保護區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1 保護區現狀
1.1 荒漠區中特殊成因的內陸河流生態系統
據科考,陽關保護區內分布著大小泉眼近200個,匯集形成了山水溝、西土溝等2條較大的內陸泉水河流和渥洼池這一曾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內陸湖泊,并以山水溝、西土溝和渥洼池為中心,在荒漠中鑲嵌形成了地表總徑流長度達146.38 km、年徑流量達0.99億m3的湖泊、沼澤以及泉水河流為主的珍貴內陸河流生態系統[5 - 6 ]。陽關保護區這種由泉水、湖泊、沼澤、河流構成的內陸河流生態系統,與周邊的戈壁、荒漠生態系統鑲嵌分布,是我國西部荒漠區中較為罕見的特殊成因內陸河流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1.2 以候鳥為主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
近幾年來,在陽關保護區已監測到野生動物145種。據調查,鳥類共有87種,其中候鳥50多種,鳥類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物種豐富。區內有哺乳類35種,魚類7種,兩棲類2種,爬行類14種。依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保護區內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白鸛(Ciconia ciconia)、黑鸛(Ciconia nigr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玉帶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大鴇(Otis tarda)、小鴇(Tetrax tetrax)、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等8種,II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Cygnus cygnus)、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鳶(Aquila)、縱紋腹小鸮(Athene noctua)、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獵隼(Falco cherrug)、燕隼(Falco subbuteo)、紅隼(Falco tinnunculus)、兔猻(Otocolobus manul)、猞猁(Lynx lynx)、鵝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黃羊(gutturosa)、盤羊阿爾金亞種(Artiodactyla)、巖羊(Pseudois nayaur)等15種,且有很多都為珍稀特有物種。
2 候鳥種群生境
2.1 候鳥棲息地區域
結合陽關保護區功能區劃分,將泉眼、河流、湖泊和沼澤集中分布區劃為核心區。核心區面積27 321.96 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99%。核心區基本覆蓋了保護區內西土溝、渥洼池和山水溝三大水系,包括鄂博頭泉、車轱轆泉等主要泉眼集中區域,蘆葦蕩漾,綠草如茵,生態環境優良,是魚類、水草、以及浮游生物的集中生活區域。這些泉水、河流、湖泊及周邊沼澤等濕地范圍,是眾多候鳥以及珍稀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和活動區域。因此陽關保護區禁止除監測以外的一切人為活動,全部土地、野生動植物、水系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歸保護區依法統一管理。
2.2 候鳥棲息地生態
水分是干旱荒漠區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態因子和限制因子。陽關保護區位于西北內陸極端干旱荒漠區,降水稀少,蒸發強度大。保護區植被對水分變化極為敏感,地下水位下降必然導致濕地萎縮,各類植被群落分布區退縮,其結果將加快荒漠化進程,而使其恢復又十分困難。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和高山雪線的逐步上升,黨河來水量下降,上游修建水庫和不合理用水等導致保護區地表水資源減少,地下水位逐年降低,自然植被不斷退化,泉水溢出量有減少的趨勢。加之當地人口和耕地面積大幅增加,以及葡萄等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大,給本來就不充分的水資源帶來巨大壓力,對陽關保護區濕地資源保護和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3 候鳥種群保護對策
3.1 完善濕地管護機制
為加快鳥類生境管護進程及陽關保護區建設,應不斷完善管護機制,制定鳥類監測實施方案,依法依規加強鳥類監測與保護,最大限度保護鳥類棲息地,促進濕地管護工作穩定持續開展。在完善保護管理機制的同時,還要加強保護區與周邊居民的溝通與合作,統籌發展,互惠互利。首先要科學保護永久性濕地。通過退漁還濕、疏通泉眼、禁牧防蟲、防風固沙、燒荒改荒等途徑,有效提高永久性濕地的生命力。其次要有效保護季節性濕地。要本著不與農田爭水的原則,充分利用冬春兩季的農用閑水,有效保護退田還濕、封灘育林成果,有計劃擴大季節性濕地和林地面積。再者,就是推進濕地實驗性恢復。由于沙漠地帶的土質極其松軟,使得山水溝和西土溝水系產生強烈溝蝕現象,嚴重威脅著流域內的濕地安全。保護區通過沿河筑壩提升水位的措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溝蝕現象,使得流域內濕地面積逐年恢復[7 ]。
3.2 加快鳥類棲息地恢復
棲息地是候鳥繁衍生息以及生活補給的必要場所,保護區要建立完善的棲息地保護措施,保持濕地的水源供給,控制并治理生態環境污染,加快保護區內的生態恢復,減少人類活動尤其是過度的漁業捕撈、過度放牧、挖土挖沙等活動,從而維持并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適宜的棲息地。繼續實施周邊農田林保護工程和過渡帶生態保護工程,開展林田外荒漠地待生態育林,恢復破碎化鳥類棲息地。嚴禁布置粘網,減少人為干擾,維護鳥類氣息生境類型的多樣性,為保護區內鳥類提供適宜的生存繁衍環境。
3.3 加大科研監測力度
一是開展鳥類資源監測,通過開展鳥類資源本底調查,明確不同鳥類群落的變化趨勢。同時對一些鳥類關鍵物種開展專項研究,開展3S技術在鳥類生境中的研究。二是建立鳥類環志站,盡快加入全球“鳥類環志”系統,加強對鳥類資源的監測,盡可能的監測和研究保護區候鳥的遷徙路線。同時對珍稀瀕危鳥種以及關鍵物種進行專項研究,確立對它們的保護等級地位。三是在候鳥主要遷徙中轉地,即保護區核心區渥洼池近200 hm2濕地區域安裝視頻監控攝像頭8組16個,通過精準視頻實現實時在線監控,不僅要拍攝大量珍貴候鳥的照片,還要監測鳥類種群以及數量的變化。同時還要在水域、蘆葦蕩以及水草密集區域安裝可移動紅外線攝像儀,以近距離觀察鳥類的生活狀況,以獲取更多珍貴的圖片資料。
3.4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首先,陽關保護區要以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和酒泉市科普教育基地為依托,加大對鳥類保護重要性的宣傳,杜絕人為對鳥類的干擾和撲殺。其次,要擴大宣傳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鳥類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爭取更多的人加入到鳥類資源保護的隊伍中來。充分利用愛鳥日、愛鳥周等節日活動,在保護區的中小學以及廣場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宣傳教育,提高人們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進一步推動鳥類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向前發展。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保護區技術人員的科研監測能力,為鳥類保護研究提供基礎保障。通過與鳥類專家、鳥類攝影愛好者們合作交流,準確開展鳥類種群本底調查,及時掌握鳥類種群數量的變化以及新增鳥類的研究和界定,提高保護區鳥類種群保護的綜合水平。
3.5 提高社區共管水平
社區共管是提高自然資源保護的有效途徑。保護區要從加強社區共建著手,充分利用一切宣傳力量和手段,營造濃厚輿論引導氛圍,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一是要在渥洼池濕地周邊沿線主要路口設置宣傳牌,標明濕地保護的對象及保護濕地的意義,以及進入濕地應注意的事項等,使社區居民和游人對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有直觀的認識。二是要深入陽關鎮以及與保護區相鄰的村社以及500多戶人家進行禁牧、禁獵、禁火等事項的宣傳。還要結合“濕地日”、“環境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節點深入社區,采取宣傳車、散發宣傳單、制作展版、懸掛橫幅標語、濕地攝影展等形式開展保護濕地政策法規的學習宣傳,提升全民愛護濕地、保護濕地意識。三是要經常組織社區居民參觀保護區動植物標本館以及濕地資源保護現狀,了解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使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濕地保護科普知識教育。四是可通過公開聘請形象大使和志愿者活動,向全社會聘任形象大使和志愿者,把有一定社會影響力有熱愛生態保護的有志之士吸引過來。通過他(她)們走進社區開展環保知識宣傳、白色垃圾清理、游客文明勸導等活動,不斷吸引社區居民自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來。五是保護區還要努力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為他們解決生活和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出謀劃策、真心扶貧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日子。心相同才能行相同,只有通過不懈地努力,才能為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爭取來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任興隆,劉興文,楊 靜. 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現狀及保護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4(3):57-60.
[2] 陳明霞. 敦煌濕地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恢復對策[J]. 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3(3):38-41.
[3] 鄭姚閩,張海英,牛振國,等. 中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初步評估[J]. 科學通報,2012,57(4):207-230.
[4] 牟 邁,龔大潔,孫 坤,等. 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多樣性調查及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8):111-115.
[5] 代雪玲,董治寶,謝建平. 甘肅敦煌陽關濕地的特點及可持續利用的分析[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6):101-104.
[6] 孫 坤.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R]. 2007:7-8.
[7] 薛玉明. 甘肅多兒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初探[J]. 甘肅農業科技,2010(7):46-48.
(本文責編:陳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