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胡聚然 黃成奎
摘要:通過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對甘育3號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從播種到出苗以及全生育期天數均隨播期的推遲顯著減少,表明播期越晚,出苗所需要的時間越短,全生育期縮短;播期與種植密度均對甘育3號成熟期株高以及穗長無顯著影響。同一時間播種,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總穗數顯著增多,但穗粒數以及千粒重均降低,從而導致減產;種植密度相同時,播期推遲,籽粒產量沒有持續增大,而是在3月22日、3月29日出現較大值7 624.5、7 600.5 kg/hm2。
關鍵詞:密度;播期;甘育3號;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3-0058-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03.012
Abstract: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Ganyu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sowing to seedling emergence and full growth of Ganyu 3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indicating that the later sowing date, the shorter the days needed for seedling emergence and full growth period;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lant height and ear length at maturity stage of Ganyu 3.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ame sowing d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number of panicl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and 1000-grain weight decreased, thus led to reduction of the crop yield. When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the same, the grain yields did not continue to increase with the delayed sowing dates, and the maximum yields were 7 624.5 kg/hm2 and 7 600.5 kg/hm2 by the sowing dates of March 22 and 29.
Key words:DDensity;Sowing date;Ganyu 3;Yield
播期和密度是影響小麥群體性狀和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1 - 2 ]。小麥適期播種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培育壯苗;適宜密度有利于緩解個體和群體的矛盾,構建合理群體結構,促進產量三要素協調發展[3 - 5 ]。有關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但由于品種特性、栽培生態條件等因素不同,許多研究結果不盡一致[5 - 8 ]。甘育3號為春性小麥,株型緊湊,抗干熱風,口緊不易落粒,適宜在張掖、武威及白銀沿黃灌區種植。
我們于2018年3 — 8月在武威涼州區山水灌區謝河鎮實施春性小麥甘育3號不同播期與密度試驗,旨在探究不同播期與密度對該區該品種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為該區該品種的播期、密度的最佳技術組合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五壩村。該區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約160 mm,年蒸發量2 000 mm,日照時數2 873.4 h,年均氣溫7.7 ℃,無霜期150 d左右。供試土壤類型為灌漠土,0~20 cm土壤含有機質18.5 g/kg、堿解氮210 mg/kg、有效磷36.8 mg/kg、速效鉀185 mg/kg,pH為8.39。
1.2 試驗設計
2018年3月采用二因素裂區設計。設主因素播期為A,共A1(3月15日)、A2(3月22日)、A3(3月29日)、A4(4月6日)4個水平;副因素播種量為B,共B1(300 kg/hm2)、B2(375 kg/hm2)、B3(450 kg/hm2)、B4(525 kg/hm2)4個水平。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0 m2。指示品種為甘育3號。
試驗種植平作不覆膜,播種前施尿素(N 46%)150 kg/hm2、磷酸二銨(N 46%、P2O5 48%)300 kg/hm2、復合肥(N 13%、P2O5 17%、KO2 15%)75 kg/hm2作底肥。結合灌頭水追施尿素(N 46%)15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P2O5 16%)75 kg/hm2。全生育期人工鋤草2次,灌水3次,用化學藥劑防蚜蟲2次、防治白粉病1次、防治吸漿蟲1次。其他管理同當地大田。試驗于7月20日前全部收獲。
1.3 試驗分析方法
自播種期開始,分小區記載各生育時期(出苗期、拔節期、抽穗期、揚花期、成熟期)。成熟期調查各小區的株高、穗長,以及1 m2樣方中的穗數,并選取長勢均一的20個麥穗記錄其穗粒數。分小區單收,籽粒曬干后測定其千粒重并計算籽粒產量。
數據采用Excel和SPSS軟件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小麥播期不同,從播種到成熟的各生育階段所經歷的溫度、光照、水分等條件就不同,從而導致整個生育進程發生變化[9 ]。從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播期下,不同種植密度并沒有引起小麥各生育時期和全生育期發生變化,而播期不同,生育進程出現明顯變化。隨著播期的推遲,對應的出苗時間推后,但累積出苗天數縮短,4月6日播種對應的出苗所需時間縮短至5 d,比3月15日的15 d出苗時間縮短了10 d。就整個生育期來說,晚播與早播之間相差23 d,成熟期相差9 d,全生育期縮短了14 d。
2.2 成熟期農藝性狀
由表2可以看出,相同播期下,隨著種植密度的不同株高和穗長均呈現不同的變化。較早播種(3月15日),成熟期株高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顯著降低,而穗長變化不顯著。3月22日播種,株高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多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穗長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多顯著降低。3月29日后播種,種植密度越大,株高越低,穗長無顯著變化。較遲播種(4月6日),成熟期株高、穗長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顯著減少。
由表2可以看出,相同種植密度下,播期不同,成熟期的穗長均無顯著性差異。株高在不同的種植密度下,隨著播期的推后,均呈增加的趨勢,其中較低密度下隨著播期的進一步推遲,株高又出現降低趨勢。
2.3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相同播期下,種植密度不同,總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籽粒產量均表現出不同的規律(表3)。在4個不同播期水平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總穗數均呈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穗粒數和千粒重均顯著降低,產量也出現降低的趨勢。從表3可以看出,在同一播期中,B2處理的籽粒產量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B4處理均顯著最低,分別比B2處理減產10.1%、9.8%、10.4%、10.6%。
從表3可以看出,相同種植密度下,播期不同,對總穗數的影響均不明顯,總穗數之間大多數無顯著差異;穗粒數隨著播期的推遲,呈現增加的趨勢,并且播期為4月6日時穗粒數均顯著高于其他播期。種植密度為B2水平時,千粒重隨著播期的推遲并無顯著變化;B1水平下,千粒重隨著播期明顯降低;而高密度B4處理下的千粒重隨著播期的推后呈現增加的趨勢。4個種植密度水平下的籽粒產量隨著播期的推遲不同處理之間差異不大,其中以B2密度下播期為A3、A2水平的籽粒產量最高,達到7 624.5、7 600.5 kg/hm2。
3 小結與討論
甘育3號播種到出苗、全生育期均隨播期的推遲顯著減少,表明播期越晚,出苗、全生育期所需要的天數越短,這與出苗所需要的天數和這段時間的積溫密切相關,隨著播期的推遲,氣溫逐漸升高,降雨和日照時數也隨之增加,有利于小麥發芽出苗[10 - 11 ]。在本試驗管理條件下,播期與種植密度均對甘育3號成熟期穗長以及株高無顯著影響。
涼州區土壤多為綠洲灌漠土(主要類型為平土和立土),土質較硬,又因試驗年份旱情嚴重,成熟期較往年推遲5 d左右。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同一時間播種,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總穗數顯著增多,但穗粒數以及千粒重均降低,從而導致減產。因此不能盲目追求密植高產,隨意加大播種量,這樣不但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最終籽粒產量并沒有達到最高。同樣,在種植密度相同時,播期推遲,籽粒產量沒有出現持續增大,而是在3月22日、3月29日出現較大值7 624.5 kg/hm2(A3B2)、7 600.5 kg/hm2(A2B2)。
參考文獻:
[1] 陳金平,尹志剛,周國勤,等. 不同生育時期澆水對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2016,45(3):39-42.
[2] 楊永安. 播期和密度對春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 大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0.
[3] 楊衛君,賈永紅,石書兵,等. 播期和密度對春小麥品種新春26號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7):913-918.
[4] 劉芳亮. 播期和密度對冬小麥普冰151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5] 薛亞光,魏亞鳳,李 波,等. 播期和密度對寬幅帶播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 農學學報,2016,6(1):1-6.
[6] 姜 朋,楊學明,張 鵬,等. 播期和密度對小麥生選6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江西農業學報,2014,26(7):5-9.
[7] 董 靜,李梅芳,許甫超,等. 播期和密度對小麥新品種鄂麥596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2010,49(7):1562-1566.
[8] 楊 健. 不同播期與密度對小麥生育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9] 張旭臨,車宗賢,楊君林,等. 河西走廊綠洲灌區冬小麥氮磷配施試驗[J]. 甘肅農業科技,2018(12):62-64.
[10] 李華英. 種植密度和播期對冬小麥籽粒產量和抗倒性能的影響[D]. 山東農業大學,2015.
[11] 劉愈之. 小麥品種平涼44號密度與肥效試驗[J]. 甘肅農業科技,2015(2):9-12.
(本文責編:陳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