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鄉村地域占據我國國土資源的絕大部分,村鎮是我國城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村鎮建設日益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特色小鎮、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整治、設計師下鄉等熱門話題一次又一次將村鎮推向社會熱點。縱觀各國現代化發展歷程,鄉村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基于各國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多樣化的村鎮建設模式,為探索我國特色化村鎮發展路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案例。
二戰后歐洲鄉村地區經歷了持續變革。20世紀50年代至今,歐洲通過內外源政策推動農業規模化擴張和鄉村工業發展。地方行動團體參與和主導鄉村規劃發展,規劃主要聚焦在居民點和集鎮建設。鄉村發展的地域性和差異性得到認識,多功能性成為歐洲農業和鄉村地區發展新的核心理念,鄉村價值逐步得到重現。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經歷了重工輕農的歷史發展過程,近三、四十年這一格局逐漸扭轉,實現了鄉村復興。通過鄉村旅游與鄉村社區建設重拾價值,歷史保護、環境友好、特色塑造,讓鄉村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地區。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劃管理,健全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保障了英國鄉村地區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比利時的鄉村發展經歷了從生產主義向后生產主義的轉型。五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比利時城鄉融合發展的局面,即“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福利國家政策作用的延續、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引導政策、利于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產權制度和分權化的管理體制”。法國實行互惠互利的市鎮聯合發展模式。市鎮聯合體為多個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合作平臺,即在地區層面上建立一種合作機制,以此實現多個市鎮、村鎮的共贏。
日本鄉村在產業、風景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并且自古維持至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發展,日本政府組織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鄉村改造運動,極大地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居民的生活水平。20世紀90年代起針對鄉村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藝術化再造鄉村應運而生。
20世紀 50年代初,以色列創立農村統籌發展理論與規劃方法,在以色列建國初期,對開疆拓土、吸引國外猶太人定居、就業、屯墾,發展鄉村區域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以色列完備的農業服務體系、全產業鏈各環節同步可持續發展、明確的市場化導向和市場化運作發展戰略、單位產出最大化和高性價比、高度集約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得農業科技與產業高度融合,使鄉村地區得到高度發展。
本期我們廣集各國村鎮建設政策與實踐,以期擴大村鎮建設工作者的國際視野,為各地區探索鄉村振興發展路徑與建設模式提供借鑒。
本刊執行主編:王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