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葉
摘 要:如今,在幼兒園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幼兒教師與學前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識到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促使廣大幼兒切身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來培養幼兒的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本文將簡要闡述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有效實施必要性,就如何在幼兒園課程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提出自己的見解,旨在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實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孕育出了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集中體現著我們國家的民族精神,而且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節日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豐富人們生活方式和創新幼兒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礎之一,充分發揮傳統節日文化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幼兒課程,放開幼兒的手、腦,促使其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不僅僅有利于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更有利于促使幼兒感悟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了幼兒的愛國精神。
1 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有效實施必要性
如今,在社會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與優生優育觀念的逐步增強的形勢下,獨生子女在幼兒園中的比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孩子們意識薄弱、脾氣暴躁和耐心與恒心不足的現象尤為凸出,甚至一些孩子沒有形成孝敬父母和尊重他人的意識與習慣,缺乏講禮貌、守紀律、愛勞動的良好道德品質,這都為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幼兒園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展和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是認知與感知世界的重要時期,傳統節日文化涵蓋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加注重個人品德素養的熏陶和提升,加強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施力度,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無窮魅力與深厚內涵,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和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新時代的幼兒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對于幼兒正確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2 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施策略
2.1 倡導游戲精神,促使傳統節日文化與體育課程有機融合
我國著名學者陳鶴琴先生說:“游戲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甚至可以說兒童的生活就是游戲。”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的載體,是幫助孩子們獲得有益經驗并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綜合,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有效實施,是豐富幼兒園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模式的有效舉措,倡導游戲精神,促使幼兒在幼兒園課程中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增強幼兒的文化素養。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幼兒老師可以開展“賽龍舟”實踐性體育教學活動,將幼兒分為若干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賽龍舟比賽,針對表現較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由于幼兒活潑好動和爭奇好勝的性格特征,充滿了參與“賽龍舟”活動的熱情,在這一活動中不僅加深了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培養幼兒堅韌不拔、永不放棄、團結合作的意識。
2.2 組織實踐活動,促使傳統節日文化與美術課程有機融合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非常重視節日文化的弘揚和繼承,傳統節日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生產與生活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因此,幼兒老師要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美術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美術技能,而且增強了幼兒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如在傳統節日春節到來之際,幼兒教師可以開展“創意燈籠”“美麗對聯”等等美術教育教學活動,幼兒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擺放在孩子們面前,并示范和引導孩子們做燈籠和對聯,紅紅的燈籠、喜慶的對聯營造出了濃濃的年味,促使孩子們遨游在自己創造的春節氛圍中,領悟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厚內涵。這一實踐性教學活動中,不僅僅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促使廣大幼兒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節日的特殊魅力,悄無聲息地提升了幼兒表達美的能力。
2.3 注重兒歌欣賞,促使傳統節日文化與音樂課程有機融合
幼兒天性喜愛兒歌,兒歌欣賞活動對于幼兒有著很強的親和力,是滿足孩子們情感需要與表達自身真實情感的良好途徑,在素質教育和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日益推進的背景下,美學教育已經逐步成為學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兒歌作為幼兒美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激發幼兒音樂興趣、培養和提升孩子們音樂審美能力的重任,同時也是開發幼兒智力的良好途徑。如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月亮河邊的孩子》這首兒歌,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出孩子、月亮和小河的情景,促使幼兒初步感受到月亮照亮小河的美感;也可以引導幼兒欣賞《爺爺為我打月餅》,幼兒教師可以簡單地引導幼兒根據音樂旋律重復拍手的動作,當孩子們基本認識到歌曲的音律時,邀請個性化特點顯著的幼兒當“小老師”,帶來其他孩子們共同完成音樂動作,這樣不僅促使幼兒感受到節日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音樂素養。
2.4 講述節日故事,促使傳統節日文化與語言課程有機融合
在幼兒教育教學要求不斷提升的今天,教育模式和教學特點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故事教學活動在幼兒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聽故事和講故事的形式推進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不僅僅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更有利于促使幼兒準確掌握語言運用規律,在幼兒聽故事、表述故事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幼兒教師可以向幼兒講述有關傳統節日的小故事,如《元宵節傳說》《嫦娥奔月》《臘八節由來》等等,并充分發揮圖片和手勢優勢,增強故事情節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在幼兒教師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幼兒會潛移默化地模仿教師的 語言表達方式,并增強自身的詞匯量,為后續學習與人際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教師在向孩子們講述故事之后,要引導和鼓勵幼兒復述故事,培養他們完整表述故事情節的能力,顯著提升幼兒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 結論
總而言之,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豐富教學內容,不僅僅有利于孩子們學習和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有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對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兒老師要充分意識到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金潔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探索[J].成才之路,2018(24):75.
[2] 姚靜宜.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8(08):60-64.
[3] 張衛民,鄒文佳.依托民族傳統文化,構建幼兒園藝術課程[J].文教資料,2018(18):125-126.
[4] 楊微,楊林.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研究——傳承傳統文化打造魅力幼兒園[J].當代教研論叢,201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