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成群
寬闊平整的道路、甘甜的自來水、明亮的路燈、干凈的水沖廁、覆蓋山坡的光伏電站、碩果累累的板栗種植基地……砂子洞——一個位于靈壽縣太行山深處,曾經年輕人娶不起媳婦、旱季吃不上水的貧困山村,如今迎來了好光景。
近兩年多來,砂子洞村富民產業從無到有、基礎建設日新月異,村民收入日益增多,貧困帽子即將徹底摘掉。村民們知道,村里這兩年發生的變化,得益于國家的扶貧政策,凝聚著駐村工作組的辛勤汗水。
一件件實事 讓窮山村換了新顏
11月6日,砂子洞村響起了陣陣鑼鼓聲和掌聲。村里剛落成的戲臺上,石家莊青年河北梆子劇團將連唱三天折子戲,周圍村子的人也早早趕過來過戲癮。
“近幾年來,村里面貌一天比一天好,增收項目不斷增加,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村里許多大齡小伙子在附近高速公路工地或縣城打工,實現了脫貧致富,紛紛娶上了新媳婦。”村里老支書袁明義告訴記者。
位于靈壽縣西北部山區的砂子洞,是一座千年古村。該村方圓10平方公里,多年來始終沒有擺脫貧困。村里沒有集體經濟和村委會辦公室,主道狹窄、巷道都是土路,到處臟亂差,每年只種植一季玉米,5-8月份旱季來臨,村民要用扁擔去有泉水的地方挑水。“村里人每年到旱季都離不了扁擔,洗臉、做飯、洗衣都要省著用水,洗澡就別提了。廁所氣味難聞,村里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不愿回來常住。”71歲的秦云妮拿出已經“退休”的扁擔說。
省社保局駐村工作組2016年來到村里,協調各種資源,為村里打了11口水井,修建了2700米水渠,解決了一直沒解決的飲水安全問題,每家每戶把原來的旱廁都改為水沖廁。去年以來,鹿泉區政府、鹿泉區上莊鎮、中石化石煉化公司等單位也加入到幫扶隊伍中,與駐村工作組一起,把村里的主路由原來的3.5米寬拓寬到8米、硬化了1100米,安裝了153盞路燈;村委會辦公場所、文化廣場、舞臺建起來了;村里破舊的墻面變成了文化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等正能量的圖畫、文字深入人心。
一項項產業 讓脫貧腳步無比堅定
這幾年,砂子洞村民趙吉林蓋起了新房,開起了農家院和小賣部,是較早脫貧的村民。“在石家莊打工的兒子今天有事回村,說現在村里變化真大,交通也很方便。如果村里有適合的產業,能掙錢,他很愿意回來干。”趙吉林告訴記者。
實現穩定脫貧,吸引更多人返鄉創業,必須有產業支撐。在一片山坡地上,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魏興凱指著一排排光伏電池板說,這是今年6月建設完成的497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后可使每個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村集體年收入12萬元。另外,村里24.3千瓦分布式光伏項目,每年還能為村里增加集體收入2.28萬元。
為做大林果產業,駐村工作組協調了3.85萬棵板栗樹苗,組織村民栽種,并對原有的板栗、核桃提質增效,形成了目前種植板栗1500多畝、核桃900多畝的規模。在高效農業項目上,協調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無償向農戶提供價值17萬元的優質紅薯苗、谷子、花生種苗,并對農戶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村里還依托專業合作社,建了一座50噸的冷庫,開設了農副產品網店和實體店。
“我們村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1400多年歷史的北齊幽居寺遺址正計劃保護與開發;整合抗戰二分校被服廠、機要室、戰地醫院等8個革命遺址可以發展紅色旅游;村里還有省非遺項目清秧劇,旅游產業大有文章可做。”魏興凱表示。
一滴滴汗水 讓山村未來更加美好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魏興凱2017年3月來到砂子洞村,走遍了每一個山溝,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帶領工作組成員對貧困人口實行繡花式精準施策。在2017年脫貧53戶168人的基礎上,砂子洞在今年9月底嚴格開展了貧困人口退出工作,剩下的40戶76人已完全達到脫貧條件,將進入縣級審核階段。
為協調各種項目,魏興凱開著自己的私家車,一年半多的時間累計跑了2.7萬多公里。讓全村脫貧,是他最大的心愿。經過一年多相處,村民已把魏興凱當作了自家人。誰家有糾紛了,村里有什么事不公平了,誰家的水管堵了、房頂漏雨了,孩子上學、找工作,都找他出主意、想辦法。
為打造“永遠的駐村工作隊”,駐村工作組推動“兩委”班子平穩、和諧換屆,實現了年輕化及村書記、主任“一肩挑”。村里14年未發展黨員,工作組協調縣委組織部幫村里確定了6名入黨積極分子,并做好教育培養工作。
全村的脫貧目標即將實現,魏興凱又為砂子洞規劃了新的藍圖:2019年在村內建設小學1-2年級和學前班;全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村“黨支部、村委會、董事會三駕馬車”體制;重點發展清潔加工業、旅游業,借助太行山高速通車和2019年旅發大會的機遇,在村口建設“砂子洞山貨集散中心”,發展山貨物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