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常戰軍 李燕山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產生與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家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新時代,在全國布局建設若干國家中心城市,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是針對中國人口特別多的基本國情、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體系的重大創新,是引領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舉措。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新時代的選擇
縱觀世界城市發展變化,中心城市不但從前是、現在是,未來仍是主導世界發展潮流的主體,并將繼續得到強化。國外雖然沒有國家中心城市的直接提法,但它們的一些特大中心城市事實上發揮著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如美國的紐約、芝加哥等全球城市控制著全球金融命脈,德國的法蘭克福是金融與交通中心,漢堡是水上物流中心,慕尼黑是工業中心,漢諾威是展會中心,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共同組成了日本東海道城市群。這些城市均處于各自國家城市體系的頂端,是名副其實的“國家中心城市”。
中國是世界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約公元前2500-2000年,出現城市的雛型,公元前 2000-1600年間出現城市。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從戰國至南北朝時期和從隋唐至清末時期兩個階段。許多城市是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戰爭等因素而呈現出不穩定的發展趨勢。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始了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工業化道路,也揭開了現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序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一條坎坷曲折的發展道路,包括起步階段(1949-1957年)、大起大落階段(1958-1965年)、停滯階段(1966-1978年)、恢復與發展階段(1979-1996年)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至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當前已經步入了以現代化為主旋律的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2006年,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中,首次提出了“國家中心城市”概念。《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定位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性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全國性經濟中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明確國家城市空間布局新格局,確定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為全球城市,確定天津、重慶、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杭州、青島、鄭州、廈門為國家中心城市。例如,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國家層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政策體系,為鄭州市提供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大的使命擔當和歷史發展機遇。因此,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新時代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選擇。
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職責和核心功能
國家中心城市兼具國內與國際的雙重使命。于國內來說,國家中心城市是一個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能級最高的“塔尖城市”,在國家戰略布局中是區域發展的空間支點和核心載體,是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樞紐、國家科教、文化、創新中心。在全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交往等領域體現國家意志,肩負國家使命,對國家經濟發展發揮引領、集聚、輻射、控制、影響和帶動等核心引擎的作用,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于國際而言,國家中心城市承擔國家重要發展戰略職能,是代表本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載體,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門戶。因此,在全國發展的戰略格局中,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支點,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對所在區域的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一批獨具特色、能夠獨立承擔部分國家發展職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區域經濟增長板塊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職責。
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治管理決策功能:國家中心城市應是國家直轄市、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或計劃單列市,作為國家、省級政府或者行使區域管理職能的機構所在地,有利于有效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政策意圖。

二是經濟中樞功能: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乃至全球層面某個領域或某個區域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發揮世界級或國家級金融和貿易戰略平臺、綜合交通物流和信息網絡樞紐、科技創新中心和服務中心等職能,通過有效組織區域間生產、交換和消費,協調經濟活動,輻射帶動區域內乃至全國其他城市和地區崛起。國家中心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決定了中心城市優化配置區域內外資源的能力。
三是產業集群功能:較大的經濟規模是國家中心城市的首要標志。國家中心城市具備互為依托、輻射帶動的國家級重要城市群及其支撐腹地,能夠產生規模集聚效應,有足夠大的經濟規模吸引高端要素、新產品和核心生產組織集聚,主要體現在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一體化流動水平高,提高經濟增長能力和效率,從而為區域內部和相鄰區域提供大量相關的高端產品和服務。
四是綜合服務功能:國家中心城市是人口城鎮化和就業的集中承載地,具有國家影響力的社會事業組織機構駐地,是以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中心,是金融、法律、廣告、會計等專業服務聚集地和總部匯集地,發揮跨區域影響力的高等級公共服務中心的職能。
五是創新功能:創新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帶動者和中心應當能夠培育科技創新能力,以高端人才和高端知識為核心要素建立發達的創新網絡和區域創新體系,為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制度結構的變革培育更大更強的生產能力動力,以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
六是生態宜居功能:良好的生態環境、硬件和軟件的保護提供能力能夠為國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核心生產資源等資源提供有利條件,包括清新、潔凈、蔥郁、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善的城市公共設施、交通、住房、安全、就業、就醫等硬件物質基礎,親和的人文氛圍軟件基礎。
七是人文凝聚功能: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名片,具有國家級的文化品牌價值和影響力,能代表中華文明在某一領域的歷史文化地位和特色,具有國內領先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八是國際化開放高地功能:國家中心城市是其所在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最重要的平臺與載體,承擔國際交往的窗口和戰略平臺作用,需要集聚有一定數量的國際人口和組織機構,國際會展、論壇、節慶賽事的重要舉辦地,具有較大的國際地緣政治文化影響力。具有吸引國際投資能力和國際貿易能力。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義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對于新時代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推進國際化、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意義
第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打造中國特色城鎮體系頂層架構。新中國建立以來,長期沿用的傳統城鎮體系格局: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和鄉鎮五級城鎮體系,實際上是缺乏經濟區劃理念的行政區劃體系。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針對中國人地矛盾突出、進入城鎮人口數量特別大等問題,如何創造性地破解中國人口城鎮化與國民經濟均衡發展的歷史性矛盾,是適應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歷史需要。因此,建設一批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體系的重大創新,是促進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在全球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未來全球城鎮體系,特別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城鎮體系將會產生重要影響,對中國國內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影響深遠。
第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較快發展,2017年,中國GDP相當于美國的67%,是日本的2倍以上,創造出了大國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已經不再可能靠哪一個經濟中心支撐,而是要逐步邁向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東部地區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東北地區的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較快發展,區域增長活力迸發,多點支撐、全面發力的雛型已經顯現。因此,建設一批國家中心城市,既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也提高了中國經濟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韌性,是新時代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一種戰略性部署。
第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中國特色城市建設質量之路。199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30.48%,2017年城鎮化率達到58.52%,21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全國城鎮人口由1996年的37304萬人升至81347萬人,增加44043萬人,城鎮人口增長成為影響全球城鄉格局的最活躍因素。這么大規模的人口進入城市,創造了舉世無雙的人口城鎮化奇跡,同時也面臨城鎮化過程中質量提升的歷史性難題。因此,建設鄭州等一批國家中心城市,將有利于促進中國特色城鎮化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中國城鎮體系在區域上的多樣化、文化上的地域化、功能上的國際化、方向上的綠色化。既破解了進一步發展與建設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又保障了國家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
現實意義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優化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空間布局,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在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上實行的是區域平衡發展布局戰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提出了優先發展沿海,以東部沿海的發展帶動中部和西部的區域發展戰略。東部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總體經濟發展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態勢。而國際金融危機及不間斷的全球貿易摩擦,都會給世界經濟發展增添諸多不確定性,由于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內需經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提升,產業由東部沿海向內陸地區轉移進程加快。內陸地區腹地廣闊,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恰是我國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平臺。比如,地處中華腹地的鄭州市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地域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綜合交通樞紐、商業資源集聚度等優勢明顯,作為連接我國中西部的戰略樞紐,具備在全國引領、輻射、集散等功能,具有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先天優勢。因此,通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斷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將更有力地推動我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理論意義
實踐是理論之源。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的偉大社會實踐,既不能簡單套用國外城市建設發展的翻版,也不是簡單延續我國城市建設歷史實踐,必須走符合新時代發展之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推進理論創新。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巨大成就的新時代背景中,必須站位新的歷史高點,堅持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發揚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立足中原城市群,著眼新時代我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圍繞更好地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立場、觀點、方法,通過理論上不斷探索、不斷突破來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的實踐,同時在新的實踐發展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