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軍
摘? ?要:從品種選擇、水肥管理方面闡述了馬鈴薯栽培技術,并介紹了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3-0043-02? ? ? ?中圖分類號: S435.32;S532? ? ? ?文獻標志碼: B
甘肅省有94%的面積為山地,其中一些山區土壤相對貧瘠,沒有完善的灌溉設施,且溫度較低,無法滿足大多數作物的生長需求,但冷涼的氣候條件適合馬鈴薯的生長,為馬鈴薯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
1? ?品種選擇
馬鈴薯品種的好壞與其對當地適應性的強弱,是能否獲得高產的基礎條件,因此要想獲得高產,就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
目前,甘肅省的主栽品種有隴薯10號、冀張薯12號和新大坪等,但是這些品種存在熟期過晚的缺點,而甘肅地區冬季馬鈴薯的種植時間較短,只有3~4個月,因此這些長生育期品種的產量與品質無法得到保證。除了產量與品質,品種的抗病性和市場對其的需求,也是品種選擇的重要因素。
2? ?水分管理
馬鈴薯在整個生育期內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大,是對水分虧缺十分敏感的作物。盡管馬鈴薯可以利用塊莖本身的水分出苗,但是土壤含水量過低會導致幼苗不出土或者幼苗細弱,因此在播種時,需保證足墑播種。
幼苗期如果土壤不是特別干旱,一般不需要進行澆水,這樣可以促進根系的生長,有效地進行蹲苗,使其形成壯苗。
發棵期后,植株對于水分的需求逐漸增大,此時正是馬鈴薯塊莖的形成期,若水分供應不足,則會嚴重影響塊莖的形成。
在生育期內,田間持水量控制在60%~70%,可以保證馬鈴薯良好地生長,在生長的中后期如果水分過大,則會造成地上部分葉片發黃,還容易發生晚疫病等病害,因此需要控制好水分供應量。在收獲前10 d左右,應停止水分供應,使馬鈴薯塊莖具有更好的品質,且更易儲存。
3? ?施肥
馬鈴薯為喜肥作物,但是過高的施肥量和不合理的施肥結構,不僅會增加農戶的種植成本,而且會降低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因此,掌握馬鈴薯在不同時期的需肥量與需肥種類,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馬鈴薯在整個生長期的養分來源,除了一部分由土壤提供外,其余的大部分養分需要人工補給。基肥最好以有機肥配合化肥的方式施用,盡管馬鈴薯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施用有機肥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機質,顯著提高地力,對于馬鈴薯產量的提高與品質的改善有著顯著的促進效果。由于有機肥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群,因此施用有機肥還可以有效地減少馬鈴薯重茬帶來的危害。施肥量可根據當地土壤肥力情況與馬鈴薯的目標產量而定。馬鈴薯從幼苗期到發棵期主要進行的是營養生長,此階段應早追氮肥,以促進幼苗的生長,使其形成壯苗。
4? ?病蟲害防治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提出,甘肅省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導致馬鈴薯連作嚴重,加上甘肅省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一些病害發生較為嚴重。發生較為嚴重的病害為瘡痂病。
4.1? ?瘡痂病及防治
馬鈴薯瘡痂病是由多種病原鏈霉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部位為塊莖。感病的塊莖通常在表皮形成直徑為5~8 mm、凹凸不平的網狀或裂口狀黑褐色斑塊。該病原菌在25~30 ℃、空氣濕度較低、堿性土壤的條件下活性較強,導致瘡痂病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播種前,應仔細篩選種薯,用O.2%福爾馬林對種薯進行消毒,避免將帶病種薯播入土壤。耕作措施上,應在播種前深翻土壤,以改變病原菌的生存環境,減少其基數。采取輪作的種植方式,避免與茄科作物進行輪作,以降低病害發生程度。當馬鈴薯發生瘡痂病時,施用芽孢桿菌5倍液90 L/hm2,可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1]。
4.2? ?蟲害防治
為害馬鈴薯的主要蟲害是蠐螬、蚜蟲和二十八星瓢蟲。蠐螬的防治用90%晶體敵百蟲溶于0.5 L水中,兌細沙35 kg成毒土,撒于溝內。蚜蟲的防治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噴霧,或穴施有內吸作用的殺蟲顆粒劑,如有效成分為70%的滅蚜松,用量為200 g/667 m2,在播種時撒于種薯周圍;或用有效成分為5%的來福靈、25%的敵殺死、2.5%的速滅殺丁及2.5%的功夫乳油等農藥,每667 m2用lO~15 mL,兌水50 L進行田間噴霧,根據蟲情,隔10 d再噴1次。瓢蟲的防治可采取人工方式捕捉成蟲,摘除卵塊;或在成蟲剛出現時噴施敵敵畏800~1 000倍液,防效明顯[2]。
5?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馬鈴薯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也在不斷的改進,只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出適合當地的種植模式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才是獲得高產馬鈴薯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 1 ] 楊毅.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探索[J].農業與技術,2016(22):121.
[ 2 ] 王時梅.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15):96-97.
(收稿日期: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