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韓國雖說不上盟國,但同為美國的盟國,可以算是友邦。還曾有三年多維持《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緣分”。即便如此。日本從韓國偷取情報的手段仍是層出不窮。
韓國“慵報販子”向日出賣情報
韓國檢方透露,洪某(67歲)1984年進入韓國國軍情報司令部,2002年正式退役,曾因功獲得“報國勛章”。退役后,他來到某鄰國,表面上是東方貿易公司總經理,其實仍受命于韓國國家情報院和國軍機務司令部(今軍事安保支援司令部)從事諜報活動,代號“黑龍”。正當洪某以為一切都天衣無縫時,殊不知鄰國安全部門早就盯上他,將他逮捕審訊。被釋放回國后,習慣賺“情報錢”的洪某沒有收手,找到昔日同僚黃某(59歲),黃某見錢起意,答應合伙做新的情報生意。
從2015年起,仍在國軍情報司令部工作的黃某調取軍事機密查詢終端(DITS)里的多份機密文件,從洪某那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然而,俗話說“伸手必被捉”,由于黃某和洪某往來頻繁,負責內衛的韓國國家情報院有所察覺。通過跟蹤監視和電話監聽。挖出洪某轉手情報的下家居然是日本駐韓武官A某,以及洪某的助手李某。李某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早年“脫北”來到韓國,后來進入“北方(指朝鮮)戰略情報支援中心”。洪某對他很器重,需要這個“朝鮮通”鑒別情報價值。況且,洪某不擅用電腦,正好請諳熟此道的李某將機密文件重新輸入電腦,偽裝成普通文件掩人耳目。
2017年2月。洪某從黃某那里拿到一份標有“三級機密”的文件復印稿,洪某將文件手抄一份交給李某,讓他打印出來。李某整理好文件,重新命名為“交易合同”,用電子郵件發給洪某。第二天,洪某在首爾一家日式餐廳與A某約談,轉交文件。檢方錄音證據顯示,洪某說:“你盡管放心,資料已精心偽裝好了?!?/p>
可笑的是,洪某沒料到“家賊難防”,他信任的李某早就把經過手的20份機密文件轉賣給另一名日本外交官B某,拿到400萬韓元報酬。李某還靈機一動,將他工作的服務中心定期發表的《朝鮮局勢分析報告》進行再加工,也標價賣給日本外交官。日本還與李某簽訂一份秘密合同,內容是“將提供的機密資料分為SS級和s級進行評估,并分等級付錢”。接受檢方調查時。李某辯解自己是在洪某介紹下才結識日本外交官的,而且自己提供的都是“變通再加工的情報”,稱不上機密。
判決書顯示,2015-2017年,黃某共竊取109件機密文件,洪某和李某向日本外交人員販賣74件機密文件,其中洪某累計獲得酬勞1920萬韓元。日本對這些“貨”很欣賞,武官A某經常對洪某噓寒問暖,每次見面都主動送些“辛苦費”。
從公開信息看,日本買來的情報不僅涉及朝鮮。還涵蓋韓國本身以及周邊國家,按照韓國定密級別都屬于三級甚至二級機密。
目前,韓國外交部已按照《維也納公約》有關“外交官豁免準則”等程序,向日本外務省通報相關案情。并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在韓國的非法情報搜集活動??扇毡臼欠窠邮?,恐怕沒人抱以樂觀態度。
實際上,日本從未忽視韓國作為偵察朝鮮及其他東北亞國家的“橋頭堡”的價值。尤其是朝鮮進行第四次和第五次核試驗的2016年后。日本駐韓國大使館收集朝鮮半島情報的行為達到頂峰。
一名前韓國情報官員說:“日本收集韓朝情報的歷史由來已久。從他們的立場出發,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韓朝都是非常敏感的國家,不僅需要高級情報,也需要全方位的情報。過去樸正熙、全斗煥政權時期。只要稍有身份的韓朝人士去日本,尤其是政治避難者,都會被日本情報機構盯上,百般利誘威逼?!?/p>
神秘“周四聚會”共同分享情報
韓國《時事周刊》指出,首爾外交界有個廣為人知的“星期四聚會”,即日本大使館每周四舉行媒體交流會,日本大使等官員都會出席,但只邀請在韓國的日本人,哪怕是入職日本媒體的韓國記者也不邀請。聚會中,日本大使會詳細介紹朝鮮半島主要局勢和韓國國內政治圈動向,記者們也會分享一周采訪來的內容,探討其中奧妙。在這個“星期四聚會”上形成的報告,無疑對日本修正半島政策有巨大幫助。
事實上,在首爾的各國外交和情報人士對“星期四聚會”充滿興趣,總想找機會打進去。而日本大使館非常注意保密防諜。據說,因為偶然聽到一次聚會錄音里出現異樣的咳嗽聲,甚至一度將聚會場所轉移。
除了記者,日本派駐國外企業的工作人員也具有“情報潛質”。比如,日本駐韓國公司熱衷搜集韓國證券市場信息并加以分析,向國內匯報。堪與“星期四聚會”媲美的日本在韓經濟界人士聚會在每月第二周的周三舉行,地點是首爾市政府旁的新聞中心八樓“首爾日本人會”。日本大使是名譽會長,他基本每次都來,分享信息自然耐人尋味。
(摘自《新民晚報》吳健、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