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湖南省實際從事個體經濟的個體工商戶只有七八千人,其中登記注冊的1315人。1980年,原在長沙房地產管理部門工作的李靜萌生了既能到外面闖蕩事業,又保留單位穩定職位的想法。不過,單位沒有同意。無奈之下,李靜給省長寫信反映他首創的“停薪留職”。“沒想到這么‘冒失’的舉動獲得了省長回信同意。”李靜說。時任省長劉正支持李靜到鄉下去給農民照相。至此,李靜作為當時全國唯一個獲省長批準的個體工商戶“下了海”。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李靜頂住家人、朋友反對的壓力和社會的偏見,從個體照相館起家,之后做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內地的首家個體批發商,在長沙市最繁華的五一廣場,創辦了湖南省第一家民營黃金珠寶首飾商場。
不過,改革開放初期的個體經濟發展沒有想象的那么一帆風順。1982年8月,李靜從廣東進了300箱可口可樂準備在長沙銷售,但被一個區級工商局認為個體工商戶搞長途販運違反黨的政策。時值黨的十二大召開,李靜無奈給有關部門發電報:“祝賀黨的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提請大會允許個體戶搞長途販運,搞食品飲料批發。”這才得以允許“銷完為止”。
黃希林和譚年勛原來都是待業人員。1981年1月17日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兩人集資辦起了長沙市第一家個體集資經營的合作商店,先后安排待業人員17人。因店里生意興隆,于是社會上謠傳該店幾個月賺了二三十萬元錢,一些部門多次派人查賬、查物,辦“學習班”。當時,有關個體工商戶的合法經營權遭侵犯的事件時有發生,屢見報端。
作為改革開放后湖南省第一代個體工商戶,中華老字號——湖南“老楊明遠”的創辦者周捷三,也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見證者。
1983年,43歲的周捷三在單位和家人的反對聲中,離開國企自主創業。當時辦工商營業執照需要憑無業和辭職證明,周捷三辭職沒能獲批,辦營業執照就成了大問題。最后他租用別人的營業執照,托人找關系在長沙蝴蝶大廈盤下一間20來平方米的鋪面,開起了自己的眼鏡店,取名“老楊明遠”。開店第一個月,老楊明遠眼鏡店就盈利上千元,隨后兩年,平均每月盈利在3000元左右。而當時,普通工人月工資才30元左右。
“盡管政策越來越寬松,但個體工商戶的社會地位仍然不高。”回想當年的情景,周捷三深有感觸,“當年,年輕伢子找個女朋友,岳母娘如果曉得你是個體戶,怕是沒有笑臉。”
1986年,湖南省政府召開全省個體勞動者先進表彰大會,對個體工商戶進行表彰。“受表彰的個體工商戶激情高漲。”這次表彰大會首次肯定了個體工商戶所做出的成績和社會貢獻。漸漸地,個體工商戶不僅腰包鼓了,腰桿子也挺起來了。個體私營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摘自《文史博覽》 南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