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盛夏六月,北京驕陽似火,青島卻涼風習習。見到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以下簡稱“五十三中”)李紅梅校長的那天,碧空如洗。
人如其名。她似紅梅般美麗,言談舉止間卻又顯現著紅梅堅忍、玉潔冰清的品性。從事教育29年,她對工作滿腔執著,對學生滿懷柔情。她習慣蹲下來去看待世界,靜聽每一位師生的聲音,用心發現和體悟身邊的美……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對她滿懷感激與敬服。他們說:“有李校長,是學校之幸、學生之幸、家長之幸。”
小細節彰顯大格局
“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普通中小學相比,有什么不同?”許多人問過李紅梅這個問題。她的確有發言權——她曾用五年的時間,將啟元學校(她執掌五十三中之前的一所學校)從無到有,打造為青島市九年一貫制學校的一張名片。對此,她給出的答案是“九年一貫制學校能夠建立九年一貫的育人體系,對學生的人生進行非常好的體系架構”。這種“一貫性”,不僅體現在知識體系的架構上,而且彰顯在品格的教育、習慣的養成、人生的規劃等方面。
其中,李紅梅尤為看重習慣的培養。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李紅梅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她將學生的成長目標比喻成一個金字塔,塔尖部分是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尊重、感恩、自信、責任,塔基則是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是學生一切發展的基礎。為此,五十三中學針對一至九年級學生,分層、差異性地制定了20條學習習慣。以一年級為例,學生的學習習慣涵蓋課堂聽講、大膽發言、正確書寫、使用工具書、考試不作弊等方面,每一條習慣之下都有具體的行為要求,如“課堂聽講的習慣”要求學生“坐端正、腰板直”“認真觀察老師的動作、神態”等。此外,學校狠抓學生德育習慣,對于處在不同階段的學生分別提出了10條要求。例如,對于七至九年級學生的要求是“擁有夢想? 善于規劃”“心存感恩? 善待他人”“自我管理? 勇于擔當”等。
而這些習慣落地的抓手,就是五十三中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在國家課程之外,學校基于學生成長需要,構建了涵蓋四大類別、十大領域、二十個版塊的“卓爾陽光校本課程體系”,開設了擊劍、無人機、沙畫、STEAM課程、編程等三十六門多元化課程。同時,還開設了一系列德育課程、節假日課程、成長課程等,并組織了學生大講堂、智力運動會、國學知識大賽、校園迷你馬拉松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李紅梅希望,通過這些課程與活動,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影響,從而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而她自己,也總是睜著一雙美麗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細微之處,引導學生形成規矩、養成習慣。
剛入五十三中不久,她就發現了課間操的一個“瑕疵”。五十三中一校三區,人數眾多,僅南京路校區,小學部和初中部就各有1200余人。課間操時,學生浩浩蕩蕩地奔涌到操場上,隊伍雖然龐大,隊形卻很散亂。五十三中操場又緊鄰馬路,給外人留下散亂的印象終歸不好。況且,表面看散亂的是隊伍,實際上卻是學生的規矩意識和精氣神。于是,李紅梅圍繞課間操隊伍進行了一番調整,使之橫成行、豎成列。同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加大課間操評比力度,每周進行一次課間操先進班級評選,評選結果與班級量化考核掛鉤,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如今,五十三中的課間操成了南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與此同時,李紅梅還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涯規劃。“情注九年,奠基一生”,她希望能經由這九年的教育,為學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根基。為此,她計劃針對六年級學生,召開人生發布會,讓每個孩子講述未來四年(六至九年級)及四年后的發展目標,以及圍繞此目標與方向需要完成的事情。這一做法的背后,是李紅梅對于學生一生發展的考量:她希望學生養成規劃的意識和習慣,以目標引領行動,向著清晰的遠方奔去。
《中庸》有言:“致廣大而盡精微。”作為一校之長,李紅梅格外注重辦學的精細化,而這恰恰彰顯了她的管理智慧:以“盡精微”的行動來達成“致廣大”的目標,引領五十三中成為國內知名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小切口體現大視野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五十三中歷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先后培養了一批具有省、市、區級稱號的優秀教師,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但時至今日,卻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學校骨干教師居多,教師平均年齡達到42歲。在發展過程中,不少教師出現職業倦怠。
“每個教師都是一座富礦。但如果不開采,就無法體現價值。”李紅梅說。針對骨干教師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她鼓勵對教師進行“二次開采”,引領教師實現“二次成長”。而這“開采”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就是為教師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成長計劃——聚焦教師成長中的薄弱點、問題與瓶頸,指向教師未來1-3年的發展。
學校會基于計劃,為教師提供成長的平臺與路徑。同時,也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和老教師相互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李紅梅的觀念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教師們互拜為師、互相學習,正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過程。這種方式,為教師們“點燃了希望的火花”,深受教師們認可。
實際上,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并不局限于“拜師”。接任五十三中校長之后,李紅梅為促進教師發展、提升教學質量推出了一系列活動:讀書交流活動、教學沙龍活動、師徒移植創新課展示活動、青年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名師文化論壇……教師們在交流、學習、碰撞中,不斷反思與提升。
除了本校教師間的互相學習,李紅梅還時常借助外力,攪動教師發展的“源頭活水”。一方面,請專家和名師進校,解讀問題、傳播理念、指引方向;另一方面,選派教師“走出去”,去往教育較為發達的地區,培訓、觀摩、實踐。今年暑假,學校便選派了40名教師前往南京、蘇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學習。
在這些“腳踏實地”的行動之外,李紅梅還給予教師們理念和目標的引領,帶領教師們共同“仰望星空”。2018年秋季,隨著鞍山路校區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十三中一校三區的時代來臨。借此契機,李紅梅提出打造“一軸兩翼”發展格局、驅動學校創新發展的辦學思路,既期望能夠促進學校高位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激勵教師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遠。事實證明,這一構想提出之后,教師們的眼界明顯提高,奮斗的勁頭更足了。
與此同時,李紅梅清晰地意識到干部的引領作用,高屋建瓴地提出要打造一支“境界高尚、敢于擔當、勤于實干、善于思考、精于創新”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她希望干部們能以博大的胸懷、過硬的作風、奮斗者的姿態,引領學校改革、教師發展。
小故事折射大情懷
“2016年,孩子去啟元學校參加入學面試。過程中,因為被老師發現患有聽力障礙而叫停面試。孩子非常害怕……這時,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走過來詢問,并親切地拉著孩子的手走出去聊天,緩解孩子的情緒。知悉孩子的情況后,這個老師很心疼,讓孩子表演走秀給她看。隨后,她走到面試老師那里說了一句:‘這個孩子多好啊,有什么問題?’就這樣,孩子順利入學了。開學后我才知道,她就是李紅梅校長。”
這是啟元學校三年級學生梓淇的媽媽告訴記者的一個故事。她說,“李校長是我們家的恩人,也是小梓淇努力的動力”。
其實,不僅是梓淇,對于許多孩子而言,“李紅梅”三個字都具有別樣的意義。她總是蹲下身軀與孩子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溫柔而親切;她時常在校門口接送學生,下雨時甚至顧不上撐傘,一心只顧及孩子們的安全;她能準確地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并了解她們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揚長補短地去幫助孩子們;她愛每一個孩子,也會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并且愿意給每一個孩子提供展示和成長的機會……
在五十三中的一年,她每天都“與太陽賽跑”。一大早來到學校后,就開始繞著校園四處轉一轉,中學部轉完了就去小學部,就連距離較遠的鞍山路校區,也常常過去。學校的許多問題就是在轉的過程中發現的,許多思考也是在轉的過程中誕生的。她的這一行為,也在無意中帶動了教師們工作的積極性:“校長都這么勤勉了,我們怎么好意思偷懶呢?”甚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還會抽空走進教室,詢問孩子們食堂的飯菜是否可口,并解答他們的困惑和難題。
對于教師,她同樣關心和在意。她將教師們的辛苦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會在教師生日時送上祝福,也會在教師生病時表達關心,還會提醒教師關心自己的孩子……平易近人的姿態和真誠的關心,讓她深受教師們喜愛。五十三中2019屆畢業班班主任馬秀君老師已到退休年齡,原本今年2月就該離校,但她卻堅持到了中考完畢。這背后的原因,既有她對學生的愛,也有家長和學生的挽留,還有一點或許李紅梅也不知道。馬秀君老師說:“有這樣一位校長,是五十三中師生們的福氣,我都舍不得離開學校。”
而除了在校教師,李紅梅對于退休教師也是十二分地關注。五十三中有近百位退休教師,李紅梅時常接近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同時,為了豐富老教師們的精神生活,李紅梅還會精心組織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并設立舞蹈隊等社團,以展現老教師們的風采。如今,這些退休教師們經常在青島市的各項比賽中拔得頭籌,提起李紅梅都贊不絕口。
在他人眼中,李紅梅似乎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總有用不完的精力。在師生之外,她甚至還將關愛的觸角伸向了家長:通過開展家長沙龍、開設名校長會客廳、名師會客室等,幫助家長們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搭建家校密切聯系的橋梁,共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其中,名校長會客廳、名師會客室于今年4月15日正式啟動,每周一期。名校長和名教師們就家長們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如孩子入學、初小銜接、畢業升學、心理健康、科學教子、學習習慣養成等,與家長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真誠交流。在此過程中,家長們也都愿意敞開心扉訴說,有的家長甚至在李紅梅面前哭得像個孩子一樣。他們都說,這是一個有大愛的校長。
2019年4月,由五十三中牽頭,聯合東勝路小學、遼源路小學、山東路小學共同組成青島市第一個九年一貫制教育集團。對于五十三中而言,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對于李紅梅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挑戰。面向未來,她說希望發揮五十三中品牌學校的優勢,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