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什么是創造?創造的價值是什么?山東省濟南市經十一路小學在21年的“創造教育”研究中,聚焦學生創造力培養,積極構建以“創造”為魂的學校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體系的定位與構建
創造力的核心要素包括創造型人格、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課程開發初期,學校根據創造力的核心要素,明確了學校課程體系的定位——“創造為魂”,確定了整個課程體系都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任務。
學校課程包括“美德課程”“學力課程”“創造力課程”三部分,從這三個維度架構學校課程體系。“美德課程”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學力課程”指學校的基礎性課程,是學校的主體課程。“創造力課程”指學校的拓展性課程,是學校的校本課程,凸顯創造性特色,包括“創造教育”“活動課程”“主題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科技研學課程”“創新思維培養課程”“社團課程”七個方面,共有117門課程。
學校課程實施如何激發“創造”
學校的美德課程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創造品質,國家課程和創造力課程則分別著眼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
國家課程聚焦培養創新思維。在國家課程中,學校教師注重對課程的二次開發,充分挖掘各學科中蘊藏的創新因素。例如,語文學科利用閱讀教學的優勢,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科學學科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產生探索興趣,提高研究能力。
同時,學校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重點,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為了讓學生成為創造主體,學校通過“主題教研”的方式,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并推出“253創新思維培養模式”(20%的獨立探究,50%的課堂討論,30%的實際應用)。多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有“創造”特色的課堂文化,即“學生問題生發的課堂、自主探究的課堂、思維碰撞的課堂、合作實踐的課堂、智慧生成的課堂、理想孕育的課堂、思想形成的課堂”。
創造力課程著力激活創造能力。從1999年起,學校在1-6年級開設了“創造教育”課,每周一課時。2015年,學校出版校本教材《大愛無邊》,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課堂上,教師使用“創造發明卡”記錄學生的創意,每班還成立了“創造發明評價委員會”,參與評價每一個創意。近年來,學校產生了681項實用新型國家發明專利。
學校通過各類“活動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創造的魅力。“院士進校園”活動引領學生進入神奇的科學世界;“創造風采展示”活動邀請500位發明人講創新;“創造教育培訓活動”中的生態旅游鞋、蘋果智能汽車、可移動的房子、微于米粒的發動機……讓學生在好奇中愛上創新。
近期,學校開發了“科技研學”課程,帶領學生走進植物園、博物館、科技館參觀學習。從古生物到現代動植物,從傳統交通工具到高鐵、運載火箭,從古代兵器到現代戰爭武器……學生在研學中開闊視野、增強體驗,推進深度學習。學校還開設了20門創新思維訓練課程,大多數課程以項目組的形式實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力。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創新思維、結構搭建、金點子、小院士培養、機器人社團等項目成為創新思維訓練課程中的金牌課程。
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優化現有課程,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加強學科整合研究與學科拓展訓練,豐富創造思維訓練課程,構建起開放、立體的學校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