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黎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當今社會對實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模擬法庭的教學模式也正是為了適應社會對實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而應運而生,其豐富的實踐性、積極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實用性法律人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但目前模擬法庭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例如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因此完善模擬法庭在法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模擬法庭教學方式的有效實施提供充分的保障,進而促進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應用,是當代高校法學教育中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模擬法庭;教學模式;實踐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法律意識的逐漸加強,當今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再單單只是看重法律理論知識,而是開始由法律理論性人才向法律實用性人才轉變,由此,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而模擬法庭作為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課程之一被得到廣泛推廣。模擬法庭教學方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應用型和實踐性,一直被廣泛運用于各大高等院校的法學教學過程中,但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阻礙及其自身的難操作性和局限性,使得模擬法庭在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阻礙,還亟需我們教學工作者通過不斷完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環節來分析、解決,以彌補其不足。
一、模擬法庭的含義
模擬法庭簡單的說,就是學生通過選取典型案件、對該案例的案情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自我角色分配、起訴狀等法律文書制作、模擬正式庭審、進行案件宣判等環節,來模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以及行政案件審判的全過程,是對現實中相關案件案情的場景完整還原和庭審過程回顧。應用在法學課堂教學中,主要教學方式是通過老師提供或學生自己查找等方式獲取一些比較典型或復雜的案例,學生通過對所選擇案件的案情和相關程序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親身,親歷,親為”,參與到庭審中來熟悉庭審的全過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此來達到檢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效果的目的。
二、模擬法庭的教學特點及意義
(一)新穎性。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僅是在課堂上被動的灌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難以將其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還無形中給學生傳遞了一種自上而下的等級觀念,而這恰恰是有悖于法律所倡導的平等的價值觀。而擁有特殊教學模式的模擬法庭,使得教師更加注重法律實踐教學,著力于轉變教師自身傳統觀念,大膽創新并將實踐內容貫穿到教學過程中。
(二)逼真性。作為課堂教學,模擬法庭當然并不是真實的法院中的法庭,雖然只是模擬,但其具有相當程度的逼真性。一方面,它的場景布置高度模擬真正的法院法庭,例如我校實驗中心的模擬法庭教室就具有高度仿真性,與真正的法庭的布局設置幾乎完全一致,讓人仿佛親臨于法院法庭中;另一方面,學生在具體案件的模擬審判過程中,指導老師都要求學生在已有的條件下盡可能的按照相關實體法和訴訟法的規定嚴格進行,不得因為是模擬而有所疏漏。
(三)“實戰”性。模擬法庭教學中,學生不再像在理論課堂上一樣,被動的接受老師灌輸的理論知識,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按照模擬法庭的教學模式,整個模擬法庭的過程,從案例的選擇到正式的開庭庭審以及最后的宣判等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完成,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僅僅只進行大方向的指導和最后的點評,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模擬法庭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對待模擬法庭態度不認真
很多學生并未把模擬法庭看作是一種法律實踐教學活動,而把它看作是一場“話劇”表演,旁聽學生重點也并未放在法學學習上,而將重點放在誰的“演技”更好,誰更有戲之上。所以當參加模擬法庭的學生設置一些原本現實法庭中必備的要素,例如法庭審理時敲打法槌時,旁聽者僅將這些看著是可有可無的裝飾,甚至覺得可笑。因此也不難理解,扮演法警的學生在庭審中原本應該莊嚴肅穆,卻在上場時步履輕佻甚至笑場,諸如此類。正是因為學生對模擬法庭的錯誤定位,使得這種帶有極強表演性質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二)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
模擬法庭是由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通常每個班學生分為六至七組,每組參與庭審全過程的學生是十名左右。一方面,在參加模擬法庭的組別中,重要角色通常為律師、審判長等人,其他擔任不重要角色或者是沒有臺詞的學生在庭審過程中常常表露出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甚至還偶爾出現法警或者陪審員在庭審過程中發呆、玩手機的情形。另一方面,由于每次課只有一到兩組學生進行模擬,其他多數學生是聽審的觀眾,所以每次開展模擬法庭教學,只有在該次課的模擬庭審中擔任重要角色的學生積極性較高,而其他同學尤其是旁聽學生態度并不是很積極,在庭審過程中絕大部分同學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時甚至大聲喧嘩,極大的影響了模擬法庭的教學效果。
(三)片面注重庭審這一個環節
由于對司法實踐的了解不夠深入,許多高校在模擬法庭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陷入一個誤區,即認為模擬法庭重點僅在于庭審環節,而因此忽視了庭前準備環節和庭后評議環節。這既有悖于真實司法程序的步驟,也不利于學生在庭后及時歸納分析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模擬法庭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熟悉審判過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解決案件的實踐能力,這尤其體現在庭前準備階段,因為司法實踐中,庭前準備比如文書的制作、證據的梳理恰恰是最重要的,也是課本中很難學習到的。
(四)部分教師本身對庭審不熟悉
高校中很多法學教師從事理論教學多年,但并未真正的有過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而模擬法庭恰恰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這就導致很多情況之下,教師對庭審的全過程,包括從案件起訴、受理到庭審、判決,其本身也是一知半解,理論相當熟悉,卻不知實踐中到底是如何操作的,這也可能導致模擬法庭在實踐教學中的效果不佳。
四、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學教學的完善建議
(一)重視法律的嚴謹性
由于學生對模擬法庭的定位不準確,導致模擬法庭的表演性極強。由此可見,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正確認識,了解模擬法庭教學方式設立的目的和意義。其次要重視模擬法庭教學。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分析,不斷尋找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找出學生將其視為表演而不是學習的根本原因,糾正學生的觀點,引起學生的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模擬法庭最大程度的作用。
(二)重視庭前準備階段
首先在案例選擇方面,老師不應該將案例直接選好提供給學生,而是應該由學生自行找尋自己感興趣的案件,教師只做大的方向上的指導,例如要求學生盡可能選擇那些疑難案件或爭議性較大的案例,而不應選擇網上已有劇本的案件,這樣能使學生將自己視為課程教學中的主角,樹立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在角色分配上,要求一個組別的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將 “個人角色”改為“集體角色”,例如法官組、辯護人組、公訴人組等,由全組成員共同討論角色并撰寫判決書、公訴詞、辯護詞等法律文書,這樣能極大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能力,而不再是無關者高高掛起的態度。
(三)增加庭后評議總結階段
在每組開庭審理結束之后,教師應及時對該次課的組別進行評議和總結。指導老師總結應當全面深入,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一味的表揚也不能全是批評,要使得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及如何來改進和完善。對于點評的人員不應僅限于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自評自檢,以及要求其他組別的學生互評。這就要求角色不重的學生,或旁聽的學生也積極的參加到每次模擬法庭教學中來,不能僅僅抱著與己無關的態度,而是要認真聆聽每次庭審,并針對每次庭審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這樣才能提高每位同學在每次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四)提高教師的認識,給與學生正確的指導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模擬法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著很多問題,而作為實踐教學中的指導者,教師必須對實踐教學有著充分的認識,合理定位自己,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模擬法庭對教師的能力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樣的一支教學隊伍更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給教師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社會實踐去提高自我,去豐富自己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更好的將實踐經驗運用于教學中來。
五、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而當今社會對實踐性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發迫切。模擬法庭的教學模式正是為了適應社會對實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而應運而生,其豐富的實踐性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實踐性法律人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盡快針對模擬法庭教學方式在法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以促進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燕.模擬法庭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6(20):241-242.
[2]陸啟榮.模擬法庭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16):176.
[3]呼和.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博覽,2016(27):236.
[4]智恒陽.論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作用[J].法制博覽,2016(3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