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經濟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內容。本文對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的相互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結合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的穩定和諧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經濟:城市規劃:發展:影響
在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城市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建設內容。所謂城市規劃,簡單來講,其本質就是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土地,對其進行科學布局,這是保證一個城市能夠規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產業經濟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城市經濟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發展建設途徑。因此,將產業經濟落實在地域上,其主要表現就是各類經濟產業對土地的使用情況,而這與城市規劃具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必須要對二者的關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保證產業經濟與城市規劃的和諧統一,為保證城市的規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產業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首先,產業經濟發展會對城市的土地規劃產生重要影響。無論是對產業經濟發展來說,還是對城市發展建設來說,土地都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對二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土地的地理條件不同,如地形、地貌、水紋等等,其用途優勢也各不相同,這對土地規劃、開發和利用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其次,產業經濟發展會對城市環境規劃產生重要影響。城市環境規劃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污染方面:二是地理環境方面。通常情況下,技術密集型產業要求必須要具有更好的環境質量,適宜安排在離城市中心較近且環境優美的位置: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產生的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因此應安排在離城市中心較遠,且在城市下風向的郊區位置。
再次,產業經濟發展會對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產生重要影響。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基礎設施是構建城市的基本元素,而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需要這些基礎設施的支持。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根據城市產業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最后,產業經濟發展會對城市服務設施規劃產生重要影響。產業經濟發展需要原材料、產品以及資金等保證良好的流通性,這就會對城市的商業、金融等服務設施提出了要求,進而也會影響城市在此方面的規劃設計。
二、城市規劃對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制定城市規劃方案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城市經濟的總體發展目標作為依據,也就是說,要根據城市的產業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城市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布局等等,都是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影響因素。
其次,在進行城市規劃編制工作時,需要充分考慮城市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具體目標,不僅要設計長遠的發展方案,同時還要對達成發展目標的時問年限進行科學規劃。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經濟的實際發展期限往往會與規劃期限產生差異,所以必須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從而對產業經濟的健康規范發展,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再次,現代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人口因素,還要充分重視產業經濟發展對城市建設提出的新需求,并以發展的眼光對城市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兼顧人口增長和產業經濟發展兩個方面的需求,從而有效保證城市化進程的科學、規范推進,保證城市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最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進程和文化脈絡,文化內涵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靈魂。因此,在城市規劃中,不僅要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更要強調城市的文化建設,結合文化內涵特色打造獨特的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城市的科學合理以及特色化發展。
三、實現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相互促進的有效措施
首先,必須要對城市第一產業的發展建設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是充分落實綠色理念,實現城市環境的綠色化發展,建設可持續發展型城市。農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不能盲目擴張城市建設,而要將農業發展也納入城市規劃之中,這是城市規劃的重點內容。
其次,為保證城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對第二產業結構進行有效調整,把握重點科學規劃,發展高新技術和無污染資金密集型產業,提高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促進城市的高效、有序和綠色化發展,促進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實現和諧統一。
最后,要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產業規劃布局實現重組,在城市中心加快信息、金融、文化、教育等產業的發展建設,使第三產業的服務范圍得到有效擴展,顯著提高城市功能和服務質量,建設功能更完善、服務更全面的現代化城市。
四、結束語
產業經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規劃的重要依據,兩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因此,必須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兩者兼顧,還能夠真正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發展,這也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肖平凡,郝晴.論城市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的相互協調[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17):55.
[2]夏丹.信息化時代產業經濟與城市規劃發展解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7):67.
作者簡介:
劉敬雯,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