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慧榮
摘 ?要:教師如何使用教科書進行教學關系著課程改革的成敗。通過開放式訪談發現,西部農村小學教師使用科學教科書過程中遭遇到了教師專業不對口、教學課時不足、教科書配套課程資源和教科書使用培訓缺乏等困境。通過對問題的描述和分析分析,筆者提出了采用協同式教學,自主、靈活安排教學課時,提高認識和多方支持等對策。
關鍵詞:西部農村教師;教科書使用;困境;對策
一、引言
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小學科學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核心課程在課程性質、目標、內容、運作、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教科書作為課程開發的產品,變革也必然體現在教科書中。然而,當前教科書研究出現了經驗上的缺失,關于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形所知甚少。[1]作為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的西部地區關于農村教師使用教科書的研究就更少了。筆者通過訪談發現西部農村小學教師在使用科學教科書時遭遇了諸多困境,致使教科書“被”使用,阻礙了科學課程功能的釋放。本研究筆者嘗試對其困境進行描述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以供各方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基于教師實踐視角,關注課堂教學這個場域,旨在考察小學教師在使用科學教科書時遭遇的困境,研究對象主要以教師為主。筆者邀請西部某省X縣16所小學了16位小學科學課教師組成研究對象。其中,有9名教師在鄉鎮中心學校任職,7名教師供職于村教學點。X縣小學科學教育選用的科學教科書均為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二)研究方法
訪談法。訪談有利于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們耳聞目睹的相關事件,以及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意義解釋。本研究采用開放式訪談,邀請參與研究的教師陳述其在使用教科書過程中遭遇到的困境。本研究屬于質性研究,資料來源于訪談記錄,經過筆者對訪談文本整理和分析之后,根據被提及的次數,提出教師在使用小學科學教科書時遇的困難。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教師專業不對口
教師通常說的“專業不對口”,是指在師范教育期間所學的專業與當前執教的學科不一致的現象。在本研究中,教師言說的“專業不對口”主要是指“知識”不對口。即教師認為自身缺乏科學課教學的相關學科知識,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專業不對口,表現為教學中的“不自信”,被“掛在黑板上”,被學生背后議論,硬著頭皮上,等等。表明教師已經意識到專業知識不足對教學產生的壓力和影響。
(二)教學課時不足
教科書作為依據課程標準開發的產品,必定要貫穿課程標準的意圖。然而,遺憾的是,在教師使用科學教科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課時不足,認為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費時,退回到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科學知識教育,忽視了學生基于經驗的科學概念的建構和科學探究之旅。其為削足適履,不僅不利于學生科學素質培養與養成,也不利于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必須予以消解。
(三)缺乏教科書配套課程資源
教科書作為教與學的范例,其屬于素材性課程資源。但素材性課程資源要釋放其育人功能必須借助配套條件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但并不形成課程本身的來源,但它很大程度上決定課程實施的程度、范圍和水平。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就屬于條件性課程資源。訪談中,參與研究的教師抱怨條件性課程資源不足,影響學習效果。
(四)教科書使用培訓缺乏
小學科學課改,以前的學科中心的學科課程走向當下學生中心的綜合課程。在教科書方面,不是稱名簡單地由《自然》變為《科學》,其背后是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的巨大轉變。然而面對如此大的轉變,教育部門和學校卻沒有向教師提供教科書使用相關培訓,任由教師“探究式學習”。
四、建議
教科書作為課程開發的主要產品,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和文本憑借。教學是由教科書、教師和學生構成的育人活動,教師借助教材中蘊藏的具有教育性意義的素材作用于學生,并喚起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地與其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發展,被稱為教學“三角模型”。[2]教師在使用教科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必須要解決。基于本研究的描述與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采用協同式教學
協同式教學,即幾門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完成一門綜合課程的教學。有研究表明,“協同式教學不以一門學科為主線,而包含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強調學科互動,是實現課程綜合化的有效途徑,彌補分科課程的不足,使學生得到整體一致的知識,有利于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和發展。”
(二)保障教學課時
時間是教學活動基本條件。現代基礎科學教育以探究式教育為主,教與學的方法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傳統科學知識的科學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征對本研究中課時不足的問題,筆者建議首先要保重國家教育部門規定的周為單位的教學課時;其次應當給予學校自主權,允許)校和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安排教學時數。
(三)提高認識和多方支持
科學技術深刻地變革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也發展也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未來社會公民的學校教育必須對此也做出了回應。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核心課程,擔負著培養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的重任。而科學素養是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要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重視小學科學教育。
(四)加強教科書使用培訓
課堂層面的教學改革不僅是使用新的或修訂后的材料(諸如課程材料或技術之類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更是信念的改變。教科書是課程學者、學科專家,優秀的一線教師依據國家課程政策和學科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材料。然而編寫得再好的教科書也不過是不能言語的靜態文本,其蘊藏的課程意圖、觀念、價值取向、適宜使用與評價取向等都不會躍然于紙間。這就需要組織課程學者、學科專家、出版社和教研員等對一線教師進行關于教科書使用方面的培訓。
參考文獻:
[1]靳玉樂,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設:成就、問題及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4.
[2]鐘啟泉.試述教師的教材研究——兼議鄉土教材的價值及其開發[J].教育發展研究,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