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榮添
一、教材分析
《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八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二框,包括兩個目。第一個目是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實現自由的追求。要實現自由的追求,就要珍視自由,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必須依法行使權利。第二個目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實現平等的追求。要實現平等的追求,就要踐行平等,反對特權,平等對待他人的合法權利,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為。
本框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后,學習如何實現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成長中的我”之“心中有法”中的“理解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我與他人和集體”之“在集體中成長”中的“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富有正義感”。依據的《中小學生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編寫建議》的相應部分是“內容設計”中的“初步形成尊重自由平等、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等”。
二、學情分析
通過對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和第三課《公民權利》的學習,學生對自由和平等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尚處于懵懵懂懂的初始階段,少數學生不認真履行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受教育的法定義務,不珍惜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受教育的神圣權利,欺凌弱小同學,隨意曠課、逃學甚至輟學,錯誤地認為“這是我的自由”。平等也更多的是在道德層面上的理解,對于“特權”“歧視”了解不多。
所以,本框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有利于幫助學生增強平等意識和珍視自由的意識,樹立自由平等觀,形成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權威的法治意識。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維護法律尊嚴。
(2)增強平等意識和珍視自由的意識,樹立自由平等的理念。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從法律的視角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增強依法行使權利的意識以及與不平等行為作斗爭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了解追求自由平等的主要措施。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依法行使權利,以實際行動維護自由。
難點:增強平等意識,努力踐行平等,反對特權思想。
五、資源開發
(一)教師方面
1.準備法律知識。查閱《義務教育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關規定,查閱我國對網絡言論相關法律規定。
2.準備視頻。下載、剪輯視頻《領導就是有特權》。
3.網上收集濫用言論自由權、特權和歧視現象的圖片資料。
4.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認識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等,準確把握學情。
5.設計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布置學生完成預習任務。
6.制作教學課件。
(二)學生方面
1.做好課前預習。初步了解本課內容,對困惑問題做好記錄。
2.通過報刊、網絡、音像制品等多種渠道收集有關濫用言論自由權、特權和歧視現象的案例。
3.結合教材第95頁“運用你的經驗”案例中田某的言行,查閱相關的法律規定,并安排學生準備小品表演。
4. 結合教材第96頁“閱讀感悟”,安排學生準備一個模擬對話。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社會契約論》節選(盧梭)
“如果我們探討,應該成為一切立法體系最終目標的全體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們便會發現它可以歸結為兩大目標:即自由與平等。自由,是因為一切個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國家共同體中同樣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為沒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思考交流:
我們要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在盧梭看來,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應該怎樣追求幸福?
教師歸納:
自由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設計意圖:
設計此活動,以名人的話語,引入自由和平等,導入新課;同時,采用外國的名人話語,讓學生明白自由和平等是全人類的追求。
(二)講授新課
1.珍視自由
【活動一】小品表演:田某的“自由”
背景材料:八年級學生田某經常上課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老師督促他,他卻說:“什么時間上學、做不做作業是我國的自由。”田某有時抽煙喝酒,強行向同學索要財物,老師批評教育他,他振振有詞:“這是我在校外的活動,是我的自由。”
即興采訪:
(1)根據課前所查的法律規定,你對田某的言行是如何評價的?
(2)現實生活和學習中,你能像田某一樣嗎?請說說你的真實感受。
教師歸納:
(1)田某的行為是錯誤的,也是違法的,如果不懸崖勒馬,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犯罪。我們應遠離不良行為,珍惜受教育權利,做珍視自由的典范。
(2)所以,珍視自由,就要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 知曉自己的權利,正確認識權利的價值,積極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設計意圖:
此活動的設計,旨在剖析田某“自由”行為的危害性,指出這種行不珍惜受教育權利以及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的不良行為,實質就是不珍視自由的行為。
【活動二】以案說法:唐某“微博罵人”事件
背景材料:唐某在微博上發表一首七律,網友關某在讀后提出意見,稱唐某的七律“格律不對”,招致唐某的不滿。唐某回帖辱罵關某,稱其“驢唇不對馬嘴”,并虛構了關某行為不檢的諸多事例。該回復在網上被大量轉發,關某以遭受精神損害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判決唐某向關某公開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眾多網友跟貼 評論唐某“微博罵人”事件。
評價交流:
(1)請你評論唐某的言行。
(2)如果你是關某,面對此事你會怎么做?
教師歸納:
(1)唐某“微博罵人”,侵犯了關某的名譽權,其言行是違法的。言論自由一旦超越法律邊界即是對自由的濫用,行為人要承擔法律責任。
(2)珍視自由,必須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意識。
設計意圖:
此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要依法行使權利,認識到珍視自由就不得損害其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活動三】模擬對話:畏法度者最快活
背景材料:自由快樂,人皆向往。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樂的?史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日問諸臣:天下誰人最快活?
角色扮演:
(1)組織學生模擬皇帝和大臣對話。
(2)談談為什么聽到大臣萬鋼的回答后“大悅”?
教師歸納:
敬畏法度之人,才是自由快樂之人。所以公民應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使權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圍和界限,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設計意圖:
(1)此活動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敬畏法度 之人,才是自由快樂之人。
(2)采用歷史事件呈現,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3)與前面第二單元第三課“依法行使權利”進行有效地對接,復習舊課,生成新知。
2.踐行平等
【活動四】觀看視頻:《領導就是有特權》
背景材料:江蘇鹽城某交警大隊違章處理中心窗口,有一位女工作人員不按順序叫號,私自照顧插隊的辦事人員,并宣稱“領導就是有特權,排號就是針對老百姓的”,引起眾怒。經查實后,該囂張工作人員已被辭退。
分享交流:
(1)生活中還有哪些特權現象?
(2)結合視頻,討論和交流反對特權、踐行平等有什么現實意義?
教師歸納:
踐行平等,就要反對特權,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不容侵犯,任何踐踏法律的行為必將受到制裁和懲罰。
設計意圖:
設置此欄目,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指引學生要反對特權,用實際行動踐行平等。
【活動五】漫畫觀察:生活中的歧視
背景材料:展示身高歧視、性別歧視、學歷歧視、乙肝歧視等漫畫。
小組討論:
(1)這些歧視現象蘊含的深意是什么?
(2)面對不平等現象,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該怎樣辦?
教師歸納:
(1)每個人都 有平等的生存權利、發展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面對這些平等現象,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應據理力爭,必要時要依法維權。
(2)公民要勇敢地站出來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不平等說“不”。全社會要樹立起尊重憲法、踐行平等、尊重公民工正當權益的法治觀念。
設計意圖:
此活動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直面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各種歧視行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應該拿起法律武器,抵制不平等行為,勇敢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活動六】拓展空間——以踐行平等為主題創作一張宣傳海報
背景材料:某社區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提高居民的法治觀念,增強對踐行平等重要性的認識,準備出一張宣傳海報,現在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幫忙設計。
活動要求: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知識準確,材料運用恰當。
活動步驟:
(1)自行思考,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創作。
(2)以小組為單位,推薦優秀作品展示。
效果評價:
(1)你看了同學的作品后對踐行平等有何新的認識?
(2)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你打算如何踐行平等?
設計意圖:
設置此欄目,旨在增進學生對踐行平等重要意義的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理念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提升(略)
七、教學反思
在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后,堅持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理念,創設“三貼近”的情景,在學生的互動、思考、探究中生成知識,達成教學目標。
創設六個活動,形式豐富,內容精彩,學生喜歡。一則小品,以學生的生活情景為素材,讓學生在景中感悟法律,親近法律,生成知識;兩則以案說法,讓學生給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如何追求自由,如何踐行平等,反對特權;一則模擬對話,在輕松快樂氛圍中,感悟要依法行使權利;一則漫畫觀察,以較夸張的情景,讓學生直面身邊的歧視行為,懂得理智維權,敢于抵制不平等行為;一則拓展空間,在加深對知識了解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雖然創設的活動較多,但還是有極個別學生熱情不夠,參與度不高,在總結環節,提升的高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