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要:課前預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文章以“農村學校高年級學生語文的課前預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就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為進一步重視預習活動,有效展開預習活動提出建議和對策,以供大家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學校;高年級學生;語文;課前預習
眾所周知,教師在上課之前,都要進行充分的備課準備,通過備課,教師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應該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等。對于學生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尤其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們來說,更是需要做好課前的預習。大量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表明,有效的課前預習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因為通過預習,學生可以事先明確自己不懂的知識點,然后在正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去解決,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加理想;通過預習,學生容易將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課堂教學活動,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切實做好課前的預習活動。
一、通過預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
21世紀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僅僅是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是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否能夠獨立分析問題,最終獨立解決問題。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展開有效預習的話,學生就會發現自己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點或者困境,然后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嘗試進行解決。當然,也可能在預習的階段,有一些問題和困惑無法得到順利解決,但是即便如此,由于有了有效的預習作為基礎,后續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二、通過預習,利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起點階段,學生能否在這一階段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意識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尤為重要。預習活動的展開恰恰利于上述目標的達成和實現。
預習不是走馬觀花,走走形式,而是通過預習,找出其中的重點,例如詞匯等,可以對其進行標記;通過預習,對于文章文章中一些巧妙的語言應用可以進行記錄等。畢竟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能力、邏輯思維方法等層面都存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通過預習,每個學生所發現的難點也有所不同,帶著疑問有針對性去展開后續學習,對于學生而言,由于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后續學習中,結合教師的引導,每個學生都能夠使得自己在預習階段所遇到的難題得以順利解決,不斷積累成功的體驗。這樣他們就會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更加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進而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三、通過預習,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在實際的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我們目前基本都是采用班級授課的模式,每個教師所面臨的是幾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并非完全一樣的,他們的基礎不同,理解的能力有差異,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自然也就不同。想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都達成一樣的目標顯然不現實。通過預習的方法,每個學生個體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暗點和重點以及不理解之處,然后做好記錄,等到聽課的時候,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者主動提問,亦或是分組探究,有效解決問題。
事實上,預習環節的有效開展,也是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充分尊重。在預習活動中,學生是真正的主人,有效的預習活動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動機的激發。我們以五年級《落花生》這部分內容為例:
預習過程中的讀。預習的時候建議采用默讀的方式,速度快,效率高,容易發現問題。但是預習要認真,對于每個詞語、每一句話,都要進行仔細揣摩,對重點進行標記。比如說文章中有一段話通過對比的描述襯托出父親對于花生的贊美:“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這段話可以說對全文就是有效的啟示,與文章最終想要表達的主題意思有著直接的相關性,那么在預習的環節中,這同樣也是重點。
預習過程中的想。在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所以你們要像花生,雖然不好看,可以很有用。”這句話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疑惑,為什么要像花生,父親口中所說的石榴、蘋果不是更好嗎?由于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學生很容易將兩者置于對立的關系,進而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產生偏差。如果通過預習,學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而教師在備課中同樣對于學生的這種疑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那么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的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了。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由于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引導他們切實做好課前預習活動的話,勢必會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強化對于學生的引導,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預習,然后他們才能夠重視預習活動,才能夠以更加認真、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預習中,這樣的預習才會更加有效。其次就是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也就是說教給學生如何預習,如何在預習中去發現重點,找出難點,如何通過預習去有效挖掘相關素材,最終成功找到文章的主題等。預習不是一個簡單的閱讀,而是通過讀,展開有效聯想,去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最終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師,一定要更加充分備好課,備好教材,事先預判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然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講解,如果教師的備好越充分,就越容易與學生預習中的疑問趨于一致,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覃海林,覃柳鮮,韋定平.論接受美學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5,4(15):55.
[2]沈雪琴.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預習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6,8(22):21.
[3]張曉紅.小學語文預習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J].考試周刊,2018,19(22):11.
[4]周慧.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作業的創新設計[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9,1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