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君
摘 要:混合式教學方法以其獨有的優勢和魅力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運用該教學方法以藍墨云班課為平臺依托對《UG自動編程》平面銑加工案例的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實踐表明對教學雙方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方法;UG自動編程;藍墨云班課
1前言
隨著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教學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在基礎學科初嘗螃蟹后,專業應用軟件課程的教學也是該到了運用云平臺來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時候了。
2教學設計案例
我們以《UG自動編程》中的多區域平面銑加工為例,運用當下流行的藍墨云班課平臺,融入混合式教學的理念來設計教學過程。
2.1教學準備
傳統的教學準備就是教案和PPT,而混合式教學給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據教學設計利用屏幕錄像專家等軟件來錄制一些操作視頻,本次錄制復習、加工準備、平面銑操作和拓展視頻各一個;其次我們以平臺提供的測試題模板準備好幾個選擇判斷題,導入到云平臺,并建立相對應的測試活動;最后在云平臺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2.2教學過程設計
本次設計的是一個雙區域平面銑加工案例,在此之前已經學完單區域平面銑加工,通過復習引入,加工準備、加工案例操作、分組討論總結、學習效果測試、課外拓展學習等環節讓學生掌握平面銑加工方法的所有知識與技能。學習使用的案例如圖1所示。
圖1案例設置
2.2.1復習引入
在課前將復習的簡短視頻發布到云平臺,提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復習,主要是對上一個案例的總結概括。學生觀看完成度可以在平臺顯示,教師催促大家及時完成,開始上課之后,可隨機或指定抽取幾個同學回答相應的問題,從而有效檢驗學生復習的效果。接著給同學們發布本次課的案例,讓其思考如何使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完成。
2.2.2加工準備
加工準備主要包括刀具、坐標、工件等幾個方面,這些操作與前一案例基本相同,因此采用讓學生先自行完成再發布相應視頻讓學生檢查修改的方式進行,此間教師需要巡視課堂個別指導后進生,同時指出本次準備工作的不同之處。
2.2.3創建加工操作
這是本次課的重點,主要包含了選擇方法、設置參數、生成刀軌、仿真模擬等幾個環節,設置參數最重要操作也最多,要完成邊界(部件邊界和毛坯邊界)、底面、切削層、切削參數這四大主要參數的設置。上一個案例使用線的方法創建邊界,而本次案例使用面的方式創建邊界,因此操作上會有較大的差別,這也是本次課的難點所在。學生先在平臺上觀看參數設置操作的視頻,使其有一個基本認識,期間可以在平臺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看完操作視頻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主動給大家演示操作,教師根據學生演示情況對操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作出必要的修正,然后對參數設置的原理作講解,讓大家在會操作的同時也明白為什么要這么設置。接下來所有學生自行動手完成參數的設置,在這階段學生可以拖動視頻觀看還沒掌握的地方,也可以向老師求助,讓老師進行單獨輔導,還可以相互幫助,借助這些方式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完成操作。
2.2.4討論總結
按照平臺上事先分好的組,組織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與操作技能進行一個討論總結,每一組的組長代表組員匯總討論結果,隨機抽取各組組長完成討論各項結果的填寫,保證每組至少抽到一次,最后教師對填寫的結果做出修正,指出學生討論中的錯誤或者不足之處,使知識點盡可能完善。
本次課知識點的討論總結如下兩個表所示。
2.2.5測試效果
在學生討論總結之后將測試活動發布到平臺上,讓每個學生獨立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活動結束后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績以及各個題目的準確答案和知識點解析,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則可以對測試進行統計分析,查看哪些知識點是錯誤率比較高的,如果有需要再次進行知識點的回爐,從而讓學生能進一步鞏固本次課的所學內容。
2.2.6課外練習與拓展
布置課外任務用線的方式創建邊界去完成本案例的加工,同時比較兩套加工方案各自的特點。可以定時發布課外拓展的視頻,這個視頻主要是對兩套加工方案的一個講解與總結,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多區域平面銑加工如何實現。
3結語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以基本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出發點,以最終教學效果為落腳點,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準,促進教學雙方的共同進步。該教學方法在《UG自動編程》課程中的實踐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也希望能夠為其它專業應用軟件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勇智,范欽.“C語言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實踐與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14):128-129.
[2]劉秀麗,曹金靜.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信息科技,2019,3(3):105-106.
[3]任立鋒.“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在高職《JAVA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