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時代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流動和技術轉讓等各種交流日益頻繁。本文以徐工集團施維英公司并購為例,主要分析了并購的背景、動因、模式選擇以及并購后的影響,分析了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融入國際市場的行為,挖掘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的跨國并購提供了更好的指導和發展途徑。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跨國并購:工程機械:國際市場
2012年,中國的資本市場已完成的并購交易多達991起,工程機械行業正在作為這白熱化的發展階段的先驅。究其原因,是因為這與近幾年來該行業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工程機械行業在中國只有10萬億,這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后的收入,但三年后,產業收入已上升至21萬億美元,在短時間內增加了110%。值得一提的是,外資并購在中國制造業中所占份額的一半也是由國內建筑機械行業的并購價格所決定的。
一、徐工集團跨國并購背景介紹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許多大型企業的發展趨勢,以增強其影響力以及國外購買力。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里,每家公司都必須努力改進自己的技術,以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強自己產品的吸引力,超越同類產品,不能被國際市場淘汰。
今天,經濟全球化的擴展趨勢下,壟斷企業在被迫中處于不利地位,原有的資源和市場將被搶奪。無動于衷的話,他們將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炮灰”。他們當然不想無聲的墮落,而擺脫這種結果的方式就是,要么他們非常強大,要么就是不同于同行業的其他企業。此時通過合并與收購,強強“聯姻”可以發展新業務并增強共同體在彼此行業中的競爭力。
(二)工程機械行業背景
加入WTO后,我國工程機械工業的發展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它已成為中國工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 Compagnia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徐工收購施維英(Schwein)、三一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 Putzmeister Holding GmbH)等成為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中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重點企業的先鋒派作用,不僅提高了我國工程機械的技術水平,而且也推動了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當然,產生這些現象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并非只是大家在爭搶天上掉下來的這個餡餅。由于市場開放并不如西方國家,所以中國企業的影響程度小于西方公司,這是中國企業擴張的好機會,要抓住與國外優勢企業的珍貴合作機會。其次,中國政府此時也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來應對這場災難,中國迅速采取了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如擴大內需和大力投資于基礎設施。強有力的措施使中國的建筑機械企業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如此嚴峻的國際市場形勢下,許多忙于擴大生產能力的公司也退出了這一階段。因此,徐工立即在歐洲建立了研發中心,這之后,徐工集團的尖端技術和不斷研發核心技術的突破發展奠定了基石。從這時起,徐工開始關注全球市場,開發和發展資源開發技術,整合全球高端資源,實現自主發展和創新。
(三)企業背景
1.并購前的徐工機械
徐工集團成立于1989年,多年來,其主營業務收入已躋身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前三名。徐工機械有限公司目前的產品包括工程起重機械、消防機械、鏟土機械、壓實機械、混凝土機械、道路機械和其他建筑機械,包括瀝青混凝土攤鋪機、卡車起重機、壓路機、冷銑刨機、平地機等許多核心產品諸如舉升式消防車和工程機械的液壓部件之類的部件很多,占據了在中國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作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出口國之一,汽車起重機、壓路機和平地機等眾多產品,以提高中國的出口量,促進中國貿易順差的形成。
2.并購前的施維英
總部位于德國赫恩的施維英成立于1934年。施維英(施得達公司)是生產成套混凝土設備的全球領導者。該公司在歐洲、北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基地,并在捷克共和國、法國、南美、荷蘭、奧地利、瑞典實現了完善的銷售網絡全覆蓋。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施維英逐漸陷入發展困境。
二、徐工集團跨國并購動因分析
(一)行業層面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融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機會
2008年,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歐美許多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他們難以繼續經營。但這種現象對于當時的中國企業來說卻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因為在這個契機上進行跨國并購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另外此時歐洲銀行深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不得不迅速減少其日常信貸支持,嚴重影響了這些高素質企業的現金流,使其日常業務運營無法正常開展。因此,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不能流通,失去了公司的現金流和營業收入,更談不上支付生產成本,供應商和企業員工也不能進行日常的供應和工作,這些企業一步步走向破產。擺脫困境的最重要途徑是尋求國際市場的合作,因此這些公司的股東都瞄準了國外的“金主買家們”,希望快速出售公司。這種情況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可以稱得上“天時地利人和”了,因此各行業的企業巨頭紛紛邁出了這歷史性的一大步——并購擁有成熟的技術,具有高品質的歐洲品牌公司。
2.國家政策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進一步助力
從我國政府提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再到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無不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提供了助力。對于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來說,這些優惠政策都為他們進行并購打造了友好的國內政治環境。
政府出臺這些救助計劃也代表了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這也使得工程機械行業中國的市場更具吸引力。同時,自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國一直有著積極的政策和更完善的保障機制來促進企業“走出去”。大多數分析家從當前我國現狀看來,推動各行業領軍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并購來獲取優質資源,讓我國品牌走出國門享譽全球是當下最要緊的戰略部署。
(二)企業自身層面
1.對戰略性資產的強烈需求
(1)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引進先進的管理策略,是我國建筑機械企業開展跨境并購的價值所在。
(2)眾所周知,德國是質量的象征,只有“德國制造”的標簽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在這一點上,跨國并購是明智的,因為它可以花較短的時間為自己打造知名品牌。
2.快速打開國際市場,獲得規模效應
當國內需求已經滿足不了企業時,可以通過挖掘潛在的國際市場內的需求來拉動企業的生產。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錢德勒( Chandler)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提高銷售,減少庫存和生產的速度,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來實現所謂的速度經濟。通過并購的方式,企業可以迅速掌握目標公司的研發、銷售和生產能力,從而使這些資源更具流動性和經濟性。在國際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先人為主思想的重要性對于各大企業來說不言而喻,其次,當企業面對東道國政府的各種貿易保護政策時,跨國并購可以使企業產品通過內部交易進入國外市場,免受關稅的消極影響,以此來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有效減少公司進入新市場的障礙,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企業在新市場將面對的風險。
三、徐工集團跨國并購結果
(一)徐工集團
徐工集團與施維英的強強聯合將加速高品質混凝土設備的研發成功。成功收購施維英使徐工集團內部生產技術迅速成熟,綜合實力也進一步擴大,也為原有的消費群體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也成為徐工集團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的先決條件。
施維英的加入可以著實補齊徐工集團的這塊短板,互利共生。徐工集團在獲得施維英的技術、品牌影響力和銷售渠道的同時,也為施維英注入了生產資金以保證其維持正常的生產過程和進行日常的業務。
(二)施維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徐工不僅在國際市場上開拓了屬于自己的領域,施維英也收獲了一部分忠實的中國消費者。此次二者強強聯手不僅獲得了中國市場,而且獲得了世界市場。如今,施維英不再是曾經處于發展困境中的企業。并購施維英后,徐工集團對其內部管理模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新對其進行戰略部署,改變市場定位,優化產品結構來降低生產成本。經過這次的脫貧攻堅戰,施維英在2010年成功轉虧為盈。曾經空曠的工廠現在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施維英自合并后發生了巨大轉變,并馬上研發成功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65米混凝土泵車。
四、關于徐工集團跨國并購案例得出的結論與展望
目前,無論是大型CNC加工組、線性裝配線、全自動焊接機組,還是行業中唯一的電氣部門,徐工集團都以其強大的品質保障力引領市場發展方向。與德國Schwein全面整合后,建立了以德國品質為基準的“徐工施維英質量標準”——檢驗標準更加嚴苛,產品制造過程更加合理。
此次跨國并購不僅給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樹立了標桿,創造了“雙螺旋效應”的先例,為日后該行業其他企業的發展也提供了良好借鑒。而且這個成功的案例在我國市場國際化的發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國家的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打造“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意識在今后我國“走出去”的路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羅肇鴻.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并購新浪潮[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2):3-11+109-110.
[2]周成成.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跨國并購的動因、模式及整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3]劉剛,刁媛,徐工集團收購施維英項目成功簽約[J].工程機械.2012,43(5):98.
[4]王鳳嗚,孫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國并購[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5):3-7+15.
[5]余默.徐工、施維英高端融合優勢凸顯[J].專用汽車,2014( 12):73-75.
[6]佚名.徐工牽手施維英,問鼎混凝土機械最高峰[J].混凝土,2012( 12):144.
[7]王大鵬.企業國際化并購行為財富效應分析[J].財會通訊.2017( 29):101-104.
[8]李彬迪.論述跨國并購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6(32):41.
作者簡介:
張雅會,延邊大學,吉林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