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的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網絡科技在現代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電子商務依托網絡科技的發展橫空出世,為消費者提供了嶄新的購物平臺,消費者通過商務平臺就可以進行即時消費,但同時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存在信息安全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應引起人們的思考。
關鍵詞:網絡經濟:信息經濟:電子商務
線上消費平臺快速發展,消費者面對這種新型的消費模式,往往需要在各大商家的引導下進行消費。各大銷售平臺不斷創新銷售理念,運用多種模式刺激消費。與此同時電商也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廣大待業者通過交流平臺收集產品信息,運用手機或者電腦與消費者進行溝通,通過高效的溝通不斷推動網絡經濟高速發展。
一、信息經濟的形成
網絡經濟作為網絡科技發展的產物,利用信息的快速流通形成了線上銷售的巨大商機。各大生產廠家運用網絡將自身的產品向世界各地推銷,讓廣大消費者能夠購買到“價格好、質量優”的商品。廣大消費者依托網絡信息的便利通過各大信息平臺了解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商品并進行線上購買。網絡經濟打開了銷售的嶄新渠道,使商品交易不僅僅局限于實體店交易,大大延伸了生產廠家的銷售距離,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經濟的受眾群體變得越來越龐大。信息經濟是消費者在線上平臺的信息交流過程中產生的無限商機。人們往往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商品的交易,通過信息的快速流動和整合來實現商品的貿易。就企業層面而言,商品交易離不開信息的溝通,大宗商品的購進與賣出都需要謹慎準確的信息傳遞。
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的銷售手段,使我國消費者的消費觀產生巨大轉變,消費者不再單一的通過實體店面進行商品的采買,消費者通過聊天軟件、電子商鋪等多種渠道進行產品的購買并通過線上支付的方法直接進行交易,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速度,推動了電子金融產業的發展,促進各種金融支付軟件的創新,使電子商務向著安全、快速的交易方向發展。
二、電子商務的發展
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偏向網絡經濟,消費者對網絡經濟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網絡經濟順應了經濟的發展方向。網絡經濟形成了一張四通八達的信息網,涵蓋了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消費者通過各種網絡信息平臺了解消費產品相關知識,通過專業的商業平臺進行購買,快速地完成了產品的購買過程。網絡經濟實現了信息的全面公開,在消費者與行業之間,消費者及時了解產品信息,在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通過與網絡客服的溝通了解產品的實際性能,產品交易完成后提供商家相應的售后服務,平臺可以通過網絡評級系統收集消費者的意見進行改正。在行業與行業之間,生產廠家通過了解同行業人員推出的新產品和新的銷售思路,進行相互的借鑒和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經營思路和銷售手段,大大地提高了產品升級換代的速度。
信息經濟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信息經濟在取決于網絡科技的發展的同時,也取決于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的國土面積較大,各地區受交通、經濟建設等多方面的影響,各地區的經濟實力有所不同,這就造成了信息經濟發展的差異化。在南方、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地區本身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包容度高、交通發達、經濟發展形式多種多樣,人民的接受程度和文化水平也相對較高,這就為信息經濟的推廣提供了有利因素。而相對內陸地區,人民主要以務農為主,留守老人較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如發達地區,這就使得信息經濟在內陸地區發展比較困難,推廣的速度也相對較慢。
三、網絡經濟的巨大推動力
隨著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市場積極與國際市場進行融合,各商家在網絡經濟的帶動下,整合產品信息,加大推廣產品力度,進行產品的創新,形成線上線下雙重消費渠道。電子商務與信息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充分的信息保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礎,增強了消費者的購物安全感。網絡經濟為二者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的同時,需要廣大的科技工作者不斷建立健全網絡信息系統,進行系統的加工和升級,不斷研發出更加穩定安全的網絡交易系統。
一些大企業依據自身的良好信譽逐漸在電商平臺站穩腳跟,并運用自身消費者基礎好、產品知名度高的優勢,迅速在電商平臺打開銷路。其通過大量的廣告投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大大拓寬了產品的銷售渠道。一些實力較弱、規模較小的企業則會面臨著挑戰,商家需要不斷依靠自身的商品質量和商業創新,打開銷售渠道謀求自身發展。
四、結語
電子商務的經濟模式是傳統商務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不斷創新,以科技水平為依托,建立線上商務平臺。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國家越發重視科技人員的培養,社會對于網絡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現代經濟逐漸轉換為互聯網經濟,國家需不斷完善網絡系統、開發新的商業平臺、鞏固現有的商業模式,推動網絡科技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許佳睿.網絡經濟與信息經濟、電子商務的關系[J].全國流通經濟.2017(1):26.
[2]鄧婷.試論網絡經濟與信息經濟、電子商務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2015( Z1):45-46.
作者簡介:
湯永旸,南京技師學院,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