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社會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其職能不僅是傳授和成就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而語文教育在悠久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形成了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實用性,更體現其人文性。同時不斷在教育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滲透,對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心靈發展、人格意志養成、良好的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滲透方法
信息技術時代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在該背景下,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更要求教育肩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對教育而言,其首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這也是關于人才界定的標準和前提,即要求該人才首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和人文內涵。簡而言之,人文素養是關于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所有品質的綜合評價,亦是關于個人素質和修養所能達到的程度和水平,其內容涵蓋人文知識、思想和精神。因此,語文教學作為人文素養培養的主要教育手段,研究和探討其在人文素養中的作用和意義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職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人才的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根本
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是關于人才的發展,而人性的發展是人才發展的源頭,最后人性的發展又在于人文教育的發展。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是存在必要性的。
現代教育之父菲斯泰洛奇的觀點是,人本身的發展才是教育的本質和終極目標。由此可知,高職教育成功與否,不在于傳授學生知識量的多寡和技能精湛與否,而在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人文素養的形成,并使學生感受和收獲來自人文教育的幸福感。從哲學角度上講,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具有獨立的思想,而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條件。由于我國教育的知識性和專業性特點,在教育過程側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情況,容易忽視人的精神和靈魂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教育,應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全面地對待人,使之成為完整的人,從德智體美多方面進行發展。
(二)語文教學應回歸人本身
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現狀存在一個較大的弊端——“目中無人”,主要指人文性的缺失,這也是導致語文教學成為一門操練和技藝之學,從而缺乏人文特色,也脫離了初衷功能。從當今教育現狀中分析,現如今語文教學在一代代教師不斷的精煉和歸納下,形成了一套套“規范的”教學模式,一篇篇課文在教師面前被分析得面面俱到,看似進步了,但過程中卻缺乏了挖掘知識的幸福感和享受課文本身存在的意境美感。席勒曾預言,現代技術的出現,將成為一種具有強大異化作用的力量,使人生意義和價值為之窒息。盧梭的觀點是,科學帶來先進生產力的同時,也會逐漸泯滅人性,抑制人的心靈和精神成長。在語文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統一,改善了教育現狀弊端,是教育界一次有意義的回歸。人之所以為人,在于有思想、有個性,因此,立足于人本身的教育才是人性的教育。尤其是在現今經濟發達、物欲橫流的社會形勢下,提高人的心靈力量,強化人的人性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社會發展需要健全的人才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得以迅猛發展,科技得以日益更新,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深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僅僅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標準,此外,良好的協調能力、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才是優秀人才的必備條件。人才界定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十分看重的條件,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先進行“育人”教育,再實施“成才”教育是必要過程。人文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和處理人際關系,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提高其人文素養和內涵。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國家要富強,必須實施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雙管齊下,既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又要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然而目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還存在較多弊病,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應注重對學生精神品質、價值取向、情感意志以及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教育,這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刻不容緩的大事。
二、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不足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教育學科,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等多功能為一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促進作用,是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但目前高職語文教學中,關于人文素養現狀還存在較多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基礎薄弱
在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電子產品泛濫,五年制高職院校的學生過足了電子時代帶來的快感和刺激,他們對于QQ、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應用爐火純青,在網絡上棋琴書畫樣樣手到擒來。然而,在現實中他們的語文書寫水平和識字能力卻讓人大跌眼界,字跡潦草、錯別字等問題比比皆是,漢語常識問題存在錯誤的大有人在。比如對于“的、地、得”的用法,副詞、介詞以及定狀補的劃分和用途,疑問句、反問句的差別等等。白話文尚且如此,對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更是一塌糊涂,賓語前置不懂、狀語后置不明、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更是一籌莫展。甚至,隨著對手機依賴性的加強,連基本的漢語拼音都不能進行準確拼寫和認讀。由此可知,在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漢語基礎知識還有待加強,而薄弱的語文基礎知識,勢必會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絆腳石。
(二)缺乏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目前,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個比較普遍和嚴重的現象,即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口若懸河地進行教學時,學生在課堂下面無表情,仿佛課堂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的舞臺。由此可知,學生對于語文這門文化基礎課的重視程度極其微弱,有調查顯示,進入高校后的學生,有一部分人對于學習目標還很迷茫,甚至質疑語文學習在未來職業技能和專業發展上的作用。不僅如此,對于有一定目標性學習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也較差,課間休息時間進行收集娛樂游戲有之、睡覺聊天有之、梳妝打扮有之,而能利用該時間段進行課后探討和詢問教師的寥寥無幾。由于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課外時間極少有人能自覺對語文進行深入探究,也沒有能力去領悟文學作品中的優美意境,更難以在語文學習中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于社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
(三)語文能力和水平低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阻礙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其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而在社會中,處理交際關系和實時的溝通是必須的,為此,掌握深厚的語言功底和良好的語文運用能力,才能在交際過程中自然表現出高雅的風格和魅力。但由于學校長久以來側重專業技能課程,而忽視了人文學科,以及學生自身對語文學科的淡化,導致他們的語文水平嚴重偏低。盡管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卻不懂得營銷自己,缺乏與同事、領導的協調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責任感薄弱等,自己空有專業技術技能,但在工作中效率卻沒有與文形成正比,成為工作發展道路上的阻礙。
三、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滲透的實踐方法
(一)注重語文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善于把握和利用其優勢,發掘語文作品中相關的人文教育素材,并有機結合相關專業知識,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促進學生人文內涵和道德修養的發展。此外,在語文教材中,除了作品文字優美外,它更蘊含深刻的思想和人文精神。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其精神內涵和人文魅力是巨大的,其中深刻的思想對于學生生活、學習和成長具有燈塔性的指導意義。因此,作為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傳授其基本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逐漸升華學生的心靈和思想。同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對教材有充分的探究和理解,善于發現語言文字中的魅力和背后的內涵,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欣賞中陶冶性情,這也是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人文滲透一個直接而必要的手段。
(二)注重教學形式與實踐活動的配合,培養學生人文素質
高職院校相比高中,少了老師更多的要求,增加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性,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學生對傳統語文課堂缺乏興趣。因此,要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語文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對傳統教學作出適當調整,增加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除了傳統講授方式外,應善于利用現代新興多功能媒體進行教學,或采用演講、朗誦、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作為補充。同時,積極利用高職院校中成立的各種文學社團,使學生在參加社團的各種活動中不斷提升口語表達、人際交往、自信樂觀等方面的能力,利用這些實踐經歷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培養和鍛煉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教育
首先,關注師生平等和諧關系的養成。新時代素質教育下,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人文教育的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內化意義。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學生人格的發展更得以完整形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更有助教學質量和課堂效果的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和外在素養更能得到快速提升。在這樣的關系下,也更有助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更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揮,這正好符合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教學效果中的反應。
其次,關注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不僅有助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人文能素養的滲透也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優秀的教育者,不僅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具備科學的教學方式,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情況創設適合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互動性和參與積極性,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無形中實現人文素養的滲透。
參考文獻:
[1]劉曉琴. 五年制高職語文教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
[2]王海波.淺談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2):48-49.
[3]于海英. 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滲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