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滿足企業經營建設的需要,因此融資行為在國有企業中廣泛存在。融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有企業的資金難題,但由于風險防控工作不到位也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本文首先介紹了國有企業的融資背景,然后結合國有企業的經營實際提出了融資風險防范策略,希望能為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融資現狀:風險防控
一、國有企業融資背景
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處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文件以來,要求各地地方政府要加快構建規范的舉債融資機制,雖然這項舉措有效防治了顯性債務風險,但由于債務的限額管理與預算管理對違規以及變相舉債行為的約束力度有限,加上近年來泛化的PPP融資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假借PPP變相舉債融資,極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常見的隱性債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其承擔其融資平臺性功能的國有企業直接借入或提供擔保、回購等信用支持所形成的債務,以及部分企事業單位通過銀行貸款、信托、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金融產品或非法集資形成的債務,最終都依靠政府財政資金償還:一些PPP項目在開展過程中,“名股實債”性質的融資方式:BT形式的建設工程項目融資借故拖延工程款的支付從而規避政府債務管理:在工程建設時超出自身能力范圍進行投資等。為了深化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自2019年7月1日起執行最新的《政府投資條例》,條例中明確規定了政府的投資范圍以及投資計劃相關要求,嚴禁政府融資平臺違法違規融資行為,優化了項目投資審批程序,并要求嚴格進行項目開展的全過程監管。通過該項條例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了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但同時也相應增加了項目融資難度,如條例實施后PPP所有項目納入統一的監管平臺進行管理,決策審批程序會更為嚴格,因此以PPP模式進行融資的難度會顯著攀升。
二、國有企業融資風險防控策略
(一)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建立風險分析機制
首先,國有企業應嚴格按照2019年7月7日起實行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對國有一把手進行制度層面的管控,根據中央經濟會議中提出“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查責任”的要求。倒逼國有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增強風險意識建立相關體系。其次,要合理地評估企業的融資需求,確保資金收益與風險的協同性,要建立完善的融資分析機制,結合企業的運營能力水平判斷企業可接受范圍內的融資金額、融資期限以及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的融資結構,減少內部冗余資金,提高內部融資比率,增強企業的內源融資能力。同時,利用股權及債權等吸引外資,降低貸款融資成本,確保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均衡。
(二)優化人才結構,建立風險預警體系
一些國有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缺乏一定的融資風險管理經驗,尤其是一些由政府共同組建的融資平臺式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大多較少從事融資風險管理工作。因此,相關人員在提升金融業務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外部政策的持續不斷的學習。例如財預【2018】34號關于《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財金【2018】232號《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等。另外,還需適當從外部引進一批專業化的從事融資風險管理的職業經理人,以優化內部的人才結構,提升內部治理水平。為了加強風險的事前監測能力,企業要建立健全風險預警體系,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指標,包括預期債務率、資產負債率等,將指標量化,實時監測指標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指標異常情況。
(三)防范債務風險,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危機
為了確保企業融資活動持續、穩定開展,國有企業要積極防范債務風險,堅持“化解存量、遏止增量”的基本原則,采取承接、轉化、償還等方式降低風險隱患,積極鼓勵一些城投企業同金融機構加強協商,利用借新還舊、展期等方式通過恰當的金融工具來置換隱形債務,在選擇金融工具時要充分考慮市場變動因素如貸款基準率等,逐步實現將政府高息、短期債務轉變為低息、長期債務,有效減輕政府的短期債務償還負擔,逐步化解隱形債務風險隱患。國有企業需要充分利用各家銀行政策的偏好,同時結合自身隱債的特別,進行一事一議,各個擊破。同時國有企業還需要考慮銀監會在2020年必須到期的資管新規的要求,在期限的錯配,結構的優化以及潛力的挖掘上下功夫。
(四)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途徑
企業要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改變傳統模式下單一的銀行貸款融資模式,創新融資途徑,積極探索股權、債券市場,通過股權分配及發行債券等合理地規劃融資途徑及融資方式。按照新型文件以及政策的要求,國有企業可以創新融資形式,實現從前端一中端一后端的全鏈條融資。前端如債轉股,中端包括項目貸款、企業債、公司債等項目貸款,后端當形成資產和收益后,可以用融資租賃、資產支持證券化(ABS或者是ABN)等途徑進行融資。
以股權融資為例,股權融資指的是由企業股東出讓部分所有權來獲得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融資方式,通過這種途徑所獲得的資金通常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并且股利的分配方式也較為靈活,但其缺點在于目前股權融資方面的法規制度尚不完善,外部股權融資限制因素較多,要想擴大股權融資比率,首先要保證建立起多層次、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增加市場容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才能確保企業融資的安全性。融資渠道的增加能夠幫助企業更加靈活地處理融資問題,也能有效地分散融資風險,增強風險的可控性。
(五)明確政府職能,減少融資決策干預
國有企業在投資決策方面多是由政府主導,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在做出融資決策時需要厘清政府與企業雙方的管理權責,政府在制定好科學的投融資規則條例,加強過程監管的同時要盡可能減少對企業融資行為的行政干預,逐步由國企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監管和服務角色,確保國有企業經營的獨立性。同時要完善相關監管條例,建立健全投融資管理制度,通過行政松綁與相關制度體系的健全,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推進國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升企業經營效益水平,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國有企業運營和資本運作的良性循環。
(六)加強融資平臺管理,引進新型融資手段
政府參與創建的融資平臺形式的國有企業,大多是以某一類型公用事業為主,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為了規范平臺的融資行為,加強平臺管理,需要制定一套統一的標準,限制平臺的負債量,坐實資本金,核查各項資金到位情況,以確保融資平臺的可持續穩定運營。同時,利用國有企業特殊的身份特點,引入新型融資手段,包括中期票據融資、資產支持證券化(ABS或者是ABN)等模式下的融資等。以中期票據融資為例,中期票據融資指的是利用融資平臺的信用等級進行免擔保融資,該種融資手段通常發行利率較低,發行期限較短,一般在3-5年左右,融資成本不高。相對于其他融資手段,其形式更加靈活,更符合當前融資市場的發展現狀。利用該種融資手段,可以及時補充企業資金,有效地防范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風險,只要企業能夠確保申請資料的完整性、做好票據發行的信用保障工作、確保發行成本在企業可承受能力范圍內,就能幫助企業隨時獲取大量的流動資金,以滿足企業經營運轉的需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有企業開始逐步實現全鏈條融資,企業更需注重融資風險防控,結合企業的融資現狀,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融資體系,建立健全融資風險防控機制,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全面提升企業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小慧,國有企業融資現狀及風險防控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310.
[2]鄒留紅,國有企業融資風險防控現狀及對策[J].會計師,2017( 19):14-15.
作者簡介:
吳玉玲,南京揚子國資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