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的最終都是以盈利為目標的,而企業想要降低成本的支出,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就需要做好市場營銷工作。我國很多中小型企業沒能認識到市場營銷的重要性,以至于在營銷的過程中產生了多多少少的沖突,使得企業最終的收益沒能達到自身預期的需求。市場營銷是一門學問,將其運用于企業的營銷管理中,能夠有效地解決企業市場營銷渠道的沖突。本文中,筆者首先分析了企業產生市場營銷渠道沖突的原因,其次探討了營銷沖突的管理體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市場營銷:營銷渠道:沖突:管理
一個完善的營銷渠道,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使用服務,銷售產品,從而從中獲利。這是一個產品和服務銷售的過程,因此營銷渠道也叫銷售渠道,這是市場營銷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他們沒能認識到營銷渠道的重要性,也沒能處理好渠道中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最終導致了營銷渠道沖突的產生,對企業的盈利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可見營銷渠道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性,企業應該制定深入學習市場營銷學,針對沖突制定解決方案,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探討企業市場營銷渠道的沖突和管理就是有必要的,同時這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營銷渠道沖突產生的原因
(一)價格
價格是決定營銷渠道沖突產生的關鍵因素。首先是客戶和企業之間的沖突,企業為了提高利潤,盲目的提高產品的價格,當客戶認為產品價值與價格不相符合時,就會產生沖突。其次是企業和廠家之間的沖突,還是為了提高利潤,企業不斷地壓低廠家的價格,從而導致了市場產品價格出現了混亂,廠家的預期市場價位變低,也會導致沖突的產生。
(二)存貨
當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即商品銷售渠道的廠家為了更加方便獲取商品,他們往往會大量地擠壓貨物,進行囤貨。這就會導致各級分銷商的存貨也增加,進而影響著產品的銷售量,銷量的降低意味著利益的減少,最終在廠家和分銷商之間產生了沖突。
(三)資源
優質的客戶資源是每個廠家和企業都喜愛的,但是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配,最終就會出現市場搶奪的現象。一些廠家利用直銷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產品的銷量,將服務和產品供給大客戶,如此就會降低其他市場的銷售份額,從而對各級分銷商的利益產生損害,這就是營銷渠道沖突產生的原因之一。
二、營銷渠道沖突的管理體系
(一)構建完善的價格管理機制
價格是影響營銷渠道沖突最為關鍵的因素,在營銷渠道中的三個主體對象中,無論是客戶,還是企業和廠家,都會因為價格或多或少地產生沖突。市場價格應該在宏觀的管理之下,向民眾公開和透明化,才能有效地避免營銷渠道沖突出現的概率。對于企業而言,需要構建完善的價格管理機制,控制產品進廠的價格和銷售的價格。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很難對市場的發展進行預判,但是只要根據市場的走向合理的調節產品價格,就一定能夠得到客戶和廠家的理解和支持,而整個營銷渠道出現沖突的概率也會大大地降低。
(二)成立營銷戰略聯盟
營銷渠道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其分別為客戶、企業、廠家三者。戰略聯盟重點指的企業和廠家這兩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無論是企業,還是廠家都應該認識到經營風險的存在,并且為了達到持續穩定的合作,實行共贏的局面,就需要各自能夠勇于站出來,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對于企業而言,可能存在產品賣不出的風險,對于廠家而言也需要接受市場價格波動變化的事實情況。因此,戰略聯盟的建立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聯盟是合作的意思,企業和廠家的合作也被稱之為產銷聯盟,通過產銷聯盟共同應對市場的波動和變化,將雙方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才能共同進步,持續穩定的發展,有效的解決營銷渠道中的沖突。
(三)共享營銷過程中的利益
營銷渠道是由一條線組成的,在這個線中存在多個點,其中任何一個點出現了問題,都會對整個營銷渠道產生影響,進而出現營銷沖突的現象。在這其中價格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而價格沖突其本質其實就是利益之間的沖突。無論是客戶自己,還是企業,或者是廠家而言,在銷售和購買的過程中,他們首先考慮的一點就是自己的利益問題。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出現了偏差,就會影響沖突。企業作為中間環節,應該加強和廠家的溝通,協調與客戶的關系,保障各方利益的穩定,盡可能地避免沖突的發生。因此,企業就需要公開透明化產品的價格,共享營銷過程的利益,構建完整的利益共享體系,從而穩定整條營銷渠道。
三、結論
總的來說,一個完善的營銷模式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在這個營銷渠道中,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價格、存貨和資源等出現沖突,沖突對企業的影響巨大,企業應該制定完善的營銷策略,如構建完善的價格管理機制、成立營銷戰略聯盟、共享營銷過程中的利益等,從而來降低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文淵,蔣詠燕.營銷渠道沖突管理研究回顧[J].重慶與世界.2018(1):56.
[2]余瑤.營銷渠道沖突產生原因及對策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7(3):103-104.
[3]羅玉霞.市場營銷渠道沖突分析及解決策略[J].企業導報.2017(16):33.
作者簡介:
陳仁暢,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山東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