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幼兒是成人之父”。
我們可以理解為:成人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大多是在幼年時形成的。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人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認知心理發展和社會實踐發展,各個范疇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一個層面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層面的發展。生命的第一個1000天,是生命發展速度最快的階段,也是打基礎的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決定性作用。
無論在哪一個社會背景或時代發展之下,家庭都是人類最依賴、最無法回避的精神源泉和發展根基。當孩子呱呱墜地,父母選擇用什么方式面對孩子的哭鬧,吃飯、睡覺的生活安排,家庭的布置,特別是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最早接受的影響。孩子上什么樣的幼兒園、小學,遇見什么樣的人,了解什么樣的世界,這些都和父母的格局、眼光、知識有關,當然也和家庭的經濟狀況及所在地區有關。但是無論如何,父母都掌握著主動選擇權;相比之下,每個人在人生最初的時間,都是在被動接受選擇。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能夠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能夠幸福生活的人。在通往成年的道路上,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具備社會所普遍認可的能力,并且為未來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的人呢?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創造環境,并給予豐富適當的刺激機會,成為孩子最佳的模仿對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情緒表達、語言發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在家庭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成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合作才能達到幫助個體成長的目的。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家庭教育是核心。
家庭教育如何開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父母。父母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還可以有效提高情感質量,從而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我們不能把養育的責任推給教育機構和社會,應該主動地承擔教育的重任,并且享受和孩子互動的快樂和喜悅。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僅帶來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也帶來了教育的變化,帶來了個人在世界的定位、生存和生活狀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要求教育內容和方式有所變化。面對變化,做學習型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家庭教育本身充滿創造力,更好地與社會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