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清 邊亞華
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建構式的發現學習,教育要讓兒童獲得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自主學習的概念為學前教育界所認可。所謂幼兒自主學習,是指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在主動選擇、操作、探索、表達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積極互動,從而建構經驗、提升認識的學習方式。本質上自主學習是指個體與環境在交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建構自身經驗的過程。幼兒園區域活動具有集體教學不具備的優勢,對于幼兒自主學習大有裨益。
傳統區域活動的各個區域是相對獨立的,盡可能避免相互干擾。互動性區域環境提倡大環境觀,認為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綜合性的,環境創設要基于幼兒自主學習特點,為幼兒創設開放、多元、易于交流的環境,引發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產生與他人互動的需求,促進不同區域之間幼兒發生真實互動關系。互動性區域環境創設主要從物質環境創設和精神環境創設兩方面來進行。
物質環境的改變。首先,區域環境與主題教育環境的有機結合,實現幼兒經驗的連續性與整體性。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提升班級幼兒的整體經驗,而區域活動可以進一步拓展幼兒關于主題的核心經驗;同時區域中發現的幼兒個體經驗、困惑、亮點可以形成主題教育活動的生成點,通過教學活動、討論等形式促進個體經驗轉化成班級幼兒的整體經驗。
其次,創設“共有區域”,促進區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大家都會與其產生關聯的,比如停車服務區、超市等,受此啟發,我們創設了共有區域。共有區域將各種原材料投放到區域中,當其他區域有需求的時候,共有區域的小朋友可以為其進行服務。通過這樣的環境創設,我們初步實現了不同區域與共有區域之間的兩兩互動。
再次,引發幼兒社會生活的真實需求,實現區域的多邊互動。看到幼兒自發開展的各種交流活動,教師和幼兒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環境創設,和幼兒一起探討:我們平時喜歡做什么,身邊都有哪些場館,我們經常會去哪些地方,在這些地方會做什么事情,不同的場館對我們有哪些要求等。在不斷探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與幼兒共同調整班級的環境,并進一步生成了促進班級區域之間多邊互動交流的媒介——流通物。小班主要是交流券,中班多為面值較小的錢幣或卡券,大班主要為錢幣、各種場館的門票等。不同班級以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建構出相關區域,通過流通物實現互動。在這樣的多邊互動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發展是五大領域的綜合發展,其學習真正源自興趣與生活經驗。
精神環境的改變。教育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積極營造區域環境的精神氛圍,努力創設更加開放、自由、相互尊重的區域環境。
第一,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人,教師是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我們給予孩子充分活動的權利,讓幼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與環境和他人互動。教師需要退到幼兒身后,觀察幼兒的活動狀態、捕捉有意義的瞬間、適時適度支持,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斷探索,實現深度學習與發展。
第二,創設幼兒自主點評的機制,讓幼兒成為區域評價的主人。區域評價是非常重要但卻很難把握的環節,為了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我們嘗試幼兒自主點評。幼兒通過個體或小組交流、困惑難點求助、同伴答疑與質疑辯論等形式,形成開放與包容的點評氛圍,幼兒的語言表達、交往、理解以及專注等能力都獲得可喜的進步。同時,幼兒自主點評的實施更好地促進個體經驗與集體經驗的相互轉化,克服了以往區域點評中交流難以共鳴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