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學前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幼兒園環境的打造與實踐探索。讓幼兒參與園區環境的創設,一方面可以促進其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樹立主人翁意識。我們在推進課程游戲化的同時,不得不考慮環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幼兒每天浸潤在某種環境中學習成長,環境創設的意義就體現在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是不是只有高端的環創材料才能夠滿足教師和幼兒的需求?如何幫助教師更新原有的認知結構,更為主動地去踐行環創新理念?怎樣開展班級環創才能使幼兒教育更加有效?當這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從以下兩個層面加以思考。
環境的多元性
學前幼兒需要科學性、多元性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以更多適宜的刺激來促進幼兒的成長。
色彩的多元性。孩子看到某一特定顏色時,就會聯想與該顏色相關的事物,形成一種心理體驗,進而誘發情緒產生。比如,綠色代表安全與和平,給人以舒適的感覺;紅色代表熱情和奔放,給人以力量和幸福的感覺。
因此,幼兒園在環創的色彩應用上要具備科學性、多元性,避免色彩單一的同時,運用更多的色彩學知識進行環創,比如:安靜的閱讀區需要以綠色、藍色等冷色系做主色,表演區就配以紅色等暖色調。
材質的多元性。幼兒階段感知覺處于迅速發展時期,幼兒園在環創過程中應注意運用多種材質,對幼兒感知覺進行培養與訓練。比如:讓幼兒感知軟硬、冷熱、固型與變型等不同,對于玻璃、瓷器等易碎物品的認知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愛護和珍惜物品。
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文化的不同使每個園所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有的幼兒園結合地方文化特點,以“陶泥”制作為本園文化;有的幼兒園因為地處革命老區,以“紅色基因”文化為本園文化,讓不同文化特征在環境創設中得以體現,給孩子更為切實的教育感受。
同時,結合開放的環境理念,園所可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要素,將這些要素帶入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從而增加幼兒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認知。
環境的豐富性
如果孩子自身沒有主動參與的熱情,我們如何創設讓孩子喜歡的環境呢?這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把環境交給孩子”。
成品與半成品結合。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兒童與環境動態的和持續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面對材料選擇時,幼兒總會傾向于直觀、生動、活潑的材料。通過對環境材料成品的觀察,可以引導幼兒對半成品進行加工制作,同時將半成品的制作過程進行展示。每個幼兒的發展不同,構思不同,反饋出的心理表征也不同。
增加環境的趣味性??菰锏沫h境無法激發孩子的興趣,我們總是說“給孩子一個有趣的童年”,一個本真的童年是美好的,孩子的童年就該有歡笑、有嬉笑、有打鬧。我們可以讓他們去和泥巴、打水靶、蕩秋千、捉泥鰍……
開展不同教育主題活動。幼兒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環境,因此我們經常提到“浸潤式”教育。我們需要讓環境說話,讓環境助教,所以幼兒園環境創設不能脫離教育的主題。比如,幼兒園開展“尋找春天”的主題教育活動,就可以增加“氣溫變化”“著裝變化”“節氣變化”等環境創設材料。
環境創設的目標是促進幼兒成長,目的就是讓環境為教育服務,體現教育性,而不是創設一個毫無生氣的“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