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踏入天津市河東區第一幼兒園總園教學樓的大門,門廳鏡上這句標語牢牢鎖住了造訪者的目光。園長高歌今說,這是兒童教育家陳鶴琴針對當時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提出“活教育”的目標所在。如今,沐浴著先賢的理念之光,以生活教育為支點,高歌今撬動著園所的發展與教育實踐。堅守一線三十余載,這位實干型園長的故事里寫滿了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和奉獻孩子的一片冰心,也藏著幼教事業改革發展的深深脈絡。
跟隨而非強加
“孩子們的想法早就與以往不同了。”
1985年,高歌今進入河東區第一幼兒園工作。那時候,幼兒園實行的是80年代初期頒布的第一版《幼兒園教育綱要》,伴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相繼啟動,學前教育愈來愈受重視。也是在那幾年,高歌今深受“活教育”理論啟發,在教研尚未成為“標配”時,她便于班內的“小天地”搞起了研究。
進入90年代,《幼兒園工作規程》開始推廣,脫產從大學讀完書的高歌今回到河東一幼,幸運地帶上了試點班。她發現,獨生子女在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識方面呈現出異于往屆孩子的特征,這正是需要教育介入與引導的地方,于是堅定了“生活教育”的探索方向,尋找教育與生活的結合點。“小班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班要建立合作與交往意識;大班面臨升入小學,應該學會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同年齡幼兒有不同的發展特點,既有區分度,又保持連貫性,因此我們進行了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研究。”
孩子變了,教學關系亦開始由“教師中心”向“以幼兒為本”的師幼互動組織關系轉變。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高歌今一摸索就是20年。期間,《綱要》更新、《規程》修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學前教育的方向漸漸明晰。她的課題研究從“十五”做到了“十三五”,并將其歸結為“生活教育,和諧發展”,融入園所文化內涵,如同一泓滋養成長的清泉,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陳鶴琴先生提出‘做現代中國人’,是以開放的眼光和國際的視野審視教育,對于當下幼兒的核心素養培養來講,這句話同樣適用。”把經典教育理念融入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高歌今與時俱進地拓展著生活教育的外延,將傳統文化教育與之相融合,篩選適合孩子理解和接受的研究內容。比如改寫舊二十四孝,創編成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快板書,以朗朗上口的說唱形式幫助孩子理解孝親文化;開辟種植園,把二十四節氣文化和幼兒園活動相結合,讓孩子了解環境對植物的影響,掌握種植過程中的科學知識。在她的引導下,河東一幼的幾所分園因地制宜地開發了自己的課程,水墨畫、民族服飾、名勝古跡……教學百花齊放。
時代的發展讓孩子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豐富起來,然而童心的本質未改。“教育需要緊跟孩子的關注點,捕捉孩子的想法,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他們,而非強加于孩子。”這是高歌今心里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踐行著“活教育”鞭辟入里的剖析。
管理剛柔兼濟
高歌今的教育道路,頗受耕耘杏壇的父親影響。幼年的她看父親給學生復習功課、和學生聊天談心,尊師重道成了腦海里經久不散的“背景音”。初中畢業,父親建議她考取幼師。“其實我不是外向性格,但和孩子在一起不能太‘悶’,對個人成長也是一種平衡,”高歌今笑著回憶,“但我覺得,幼師不需要都是活潑的,也可以像個大姐姐,悉心照顧和支持孩子成長。”在同孩子的親密接觸中,高歌今總能發現一些旁人注意不到的細節,逐漸愛上了這份事業。
因出色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能力,1995年,她被調至管理崗位,但她深知專業成長離不開一線錘煉,于是邊做管理,邊在班內開展研究。21世紀初期,河東一幼由最初的單體園變成了5所園區組成的集團園,管理成了一道考驗關卡。高歌今在河東區率先嘗試集團化連鎖辦園,創立了“逐層管理,一級核算”模式。“集團要有統一的目標和思想,不能因為擴張稀釋了質量,同時提供自由空間,讓每所分園在大框架內發揮所長。”得益于公平兼顧效率的優質公辦園辦分園模式,河東一幼的5所園區齊頭并進。
規模的擴大令教師隊伍擴充起來,時代對幼師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在提升,意味著人才培養方式亦需要調整。自擔任園長起,高歌今便將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作為辦園進程中的首要問題。針對現在的幼師職前培養環節更側重理論,新入職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高歌今加大職后培訓力度,規定無論學歷高低,進園第一年必須在保育員崗位鍛煉,“只有了解幼兒成長的基本環節,從最基層干起,才能走得下去”。
清潔、保健,事無巨細,光是端飯每天就要兩鍋兩鍋地搬上3層樓。可是一年下來主動離開的沒有,問其“秘笈”,高歌今總結了8個字——剛性機制,柔性管理。“制度是剛性的,但管理不能沒有人情味,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她充分發揮首席教師、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塑造品牌教師,并通過集中授課制、互動回訪制等形式助力教師成長;“春華杯”“秋實杯”“希望之星”活動穿插進行,以賽促學,在演練中提升教師的操作技能。
在高歌今看來,外在因素萬事俱備,主動成長的愿望才是關鍵的“東風”。“成功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國家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從待遇到職稱評定,只要自己努力,不愁沒有收獲。”
播撒愛的教育
曾有一度,幼兒園講究的是“小圈子練內功”,關起門來不問外界;改革開放以來,開放辦園、與社區合作漸漸成為主流。“社會是一個整體,與社會良好互動,才能形成教育合力。”高歌今認為,教會孩子如何“愛”是學前教育的重要主題。每年兒童節,她會帶領孩子和家長到啟智學校、社區與殘障兒童、散居孩子聯歡,為孤殘兒童購買日用品;組織開展繪本義賣和跳蚤市場活動,支援貧困地區的小朋友。活動慢慢演變成不少家庭的自發行為,孩子在傳播溫暖的過程中,更加領會了愛己及人的深意。
把園所內的溫情化為灑向社會的廣博大愛,她籌劃和啟動了“愛心永駐”“愛心基金”等工程,接納殘疾兒童入園,從2007年起從未間斷,擦亮了河東區精神文明品牌。在一次社區走訪的過程中,她發現了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孩子的父親是外地來津務工人員,工作的時候只能將孩子綁在椅子上。高歌今二話不說,將孩子收進了河東一幼的分園,長期資助其生活與學習。
善意的涓滴細流,匯聚成潤澤童心的大江大海,讓她收獲了周圍人的敬佩與信賴。2015年9月,高歌今榮獲“第六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成為10位上榜者中學前教育界的唯一代表。回到幼兒園接受祝賀的那天,掌聲和贊聲圍繞,高歌今卻清楚,要在接下來的道路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幼兒園的教學和管理是繁忙的,但不能忙亂,需要不斷為發展積累內容。”
采訪行將結束,有個問題在腦海里徘徊良久:扎根一線34年,有什么是不變的嗎?不過在她不帶絲毫華麗修飾的話語里,記者已經找到了答案——愛孩子。情系幼教的無悔,絲毫未隨芳華流轉褪色,于年華砥礪間沉淀出深邃的質地。
在園所一樓的教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手繪圖鋪滿長長的墻面。高歌今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聘請畫家一起商討,利用假期共同創造的,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將抽象的精神轉為具體的圖像。“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因此孩子也要關注社會。所謂價值觀,其實是一種大德,需要從小培養,教育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此言說的高歌今,篤定要帶領一幼人繼續前進,為幼兒搭建快樂生長的樂園,燃燈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