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川

5歲的亮亮終于盼來幼兒園放假,原本以為可以好好歇歇,卻被父母報的興趣班填滿了假期。其實,亮亮平時都會轉戰于各式各樣的“班”中,一到暑假,爸爸媽媽更是“趕場式”地讓亮亮上興趣班:上午是美術班,下午還要趕著去游泳班,匆匆吃完晚飯還要去上英語班……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馬不停蹄地在炎炎夏日中上演著“趕課大戲”。家長聚在一起討論的話題也常常是“孩子在上哪些班?”“孩子學得怎么樣?”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明確,將針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及競賽活動的培訓機構,進行嚴格規范整頓。近年來,一些面向中小學生舉辦的非學歷文化教育類培訓機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同時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為遏制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下發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專項治理行動《通知》。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壓力經過多年的治理,情況改善并不明顯。
目前,幼兒園之外的興趣班甚至是一些幼兒園自己開辦的課后興趣班越來越多,很多有名無實的培訓機構和個人借著各種噱頭來向父母兜售各種各樣的課程。從3歲到6歲,甚至更小的年紀每天就奔波在“上班”的路上。每到周末孩子們幾乎都轉戰在各式各樣的“班”中,有的甚至一周七八個班。
無處安放的中國式家長焦慮
家長們普遍的想法可以分為幾種:第一,孩子至少應該有一種才藝,既可自娛自樂,也可向外展示;第二,孩子小的時候學什么都快,不能錯過各種關鍵期;第三,大家都學,不學孩子以后沒有一技之長;第四,打發時間,不學東西在家也是看電視。于是,孩子們紛紛開始上英語、樂高、舞蹈、鋼琴、游泳、跆拳道、書法、畫畫、圍棋等各種興趣班。
孩子那么小,有無限可能,可精力和時間卻是有限的。琳瑯滿目的各種班,究竟給孩子選哪一個呢?
都說早教、興趣班、培優班是黃金產業,因為有前赴后繼的家長在這里尋求慰藉。你,我可能已經或即將加入“焦慮”家長的行列。父母焦慮的真正來源其實就是自己。父母認為自己有義務,并且有能力為孩子安排未來。什么時候開始早教,選擇什么興趣班,上不上學前班,參加什么競賽,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甚至和什么樣的人結婚……一切焦慮都來源于父母根本控制不了的東西。有的時候,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同時,也獲得了一種萬事皆在控制之中的滿足感,這才會讓中國式父母覺得安心、踏實;相反,一旦孩子的生活、養育脫離了自己的控制,焦慮就會無處安放,生活就會雞飛狗跳。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興趣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父母的控制欲望。消費行為本身會使父母有一種錯覺,認為只要付出了金錢、貢獻了時間,把孩子送到興趣班,孩子就會擁有這種興趣,自己就可以松口氣,在興趣班門外心滿意足地刷手機。
即使有些家長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將這個選擇權交給孩子,認為通過體驗和感受不同項目,孩子便會遵從天賦和興趣的指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些興趣班。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興趣呢?如何看出孩子的天賦呢?孩子很有可能被新奇有趣的課上游戲、極具感染力的老師,或直接就是課后獎賞的小禮品牢牢抓住。
興趣天生都有 不要人為破壞
學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是生存所需,并非一定要通過學校才能培訓出來的。興趣更是孩子一出生就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孩子在未被人為干擾或破壞的情況下探索世界時,大腦是能夠保持活躍的自然學習狀態的。
事實上,對于孩子而言,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玩,這是一種生動的、充滿活力的、令人愉快的體驗。除此之外,“玩”也特別考驗技術,“玩”會讓一個人的生活很有趣。往往是興趣濃了,自然就學好了。
當然,淺嘗輒止,談不上積累,碎片化學習更不能與系統學習相提并論。一些技能的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經過一次次枯燥的練習,孩子的熱情很容易消退。孩子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喜歡,但并不知道學習過程中將要遇到的困難,一旦遇到了瓶頸,第一個想法當然就是想要放棄這件事,重新回到無憂無慮的狀態。
學習不是投機 需要長期堅持
當孩子說不學的時候,父母要弄清楚真實的原因。孩子抗議的可能不是鋼琴本身,而是每天練琴帶來的生活節奏上的變化;也有可能是老師教學的方式方法,甚至對待他的態度;更有可能是家長起伏不定的情緒,不學還好,學了之后天天挨爸爸媽媽批評。在學習的過程中,當孩子面對這些困難時,家長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會不會堅持。家長是否設想過孩子從小做一件事,10年后,孩子將收獲什么?興趣的堅持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技能,還可以磨練孩子的毅力,培養堅韌的品格。一旦選擇,最好能系統地堅持學習。
另外,興趣班同樣可以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種溝通模式,家長做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選擇。其中,會有挫折、瓶頸,甚至想放棄,關鍵是陪孩子一起走過。在這個過程中,與其說是在學興趣,不如說是在鍛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質,亦可提升親子關系。
總之,興趣班旨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有滋味一點,視野廣闊一點,樂趣多元一點。家長保證一定時間帶著孩子去大自然、去戶外、去社區,有條件的話去參觀各種高質量的展覽、博物館,去看兒童劇,去聽音樂會等。無論報什么班,都無法代替孩子自己從游戲玩耍中獲得的快樂與成長。無論什么老師教,也比不過自己爸爸媽媽的關注和陪伴。
那些懷揣所謂的“贏在了起跑線上”想法的父母想過嗎,我們的孩子是否可以堅持到最后?早期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但凡是基于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習,想學什么隨時都可以開始。給孩子更長的成長周期,讓他們隨著自己的人生境遇去認真選擇、去專注熱愛、去享受其中。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學習的路徑,感知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