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林場曾經舊體制下木材生產加工為主的生產模式與新引入的人文旅游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為主的發展模式格格不入。這就需要我們在林場改革中引入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去適應“生態+”時代下的林場發展。林業是我國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國有林場改革是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經途徑。目前是實現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林場“生態+”的基本功能,確保我國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并且與“生態+”時代相符合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國有林場:改革
近年來,國有林場改革一直有序地進行,改革后林場的主要任務以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為主,這是改變原有木材砍伐銷售的主營業務的歷史性重大變革。國有林場改革對生態環境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實現生態發展平衡。以保護資源為主的國有林場改革為我國林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充分發揮著國有林地的生產潛力,具有突出的貢獻。
一、國有林場改革對“生態+”時代的意義
(一)2019年,我國生態文明及其制度建設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呈現“生態+”新時代。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等內在的生態文明體系將加快建設和形成,舊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國有林場以砍樹實現自給自足的生產經營模式與“生態+”新環境格格不入,這就需要通過國有林場改革,形成與“生態+”相適應的新型林場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生態文明提供系統、持續的支撐和保障。
(二)隨著生態文明體系的更加健全,特別是在進一步強化和改進生態文明約束機制的同時,新環境需要我們更加注重“生態+”時代下的用人激勵機制,讓生態文明的建設者、貢獻者真正獲益,受到獎勵。我們必須不斷探索研究適應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新的人力資源關系,并形成與“生態+”相適應的國有林場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三)國有林場改革有利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普遍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綠水青山”真正轉變為“金山銀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更加科學清晰、機制更加健全有力、模式更加先進適用,讓“環保一刀切”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更加平衡,有利于各級地方政府的生態文明管理體制重構及職能配置將全面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國有林場改革將更好的保護綠水青山,保護水源,讓土壤環境質量治理進一步加大,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美好生活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二、國有林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原因導致國有林場長期經濟困難,人多地少,改革資金困難急需解決國有林場產生時,基礎條件差,長期處于“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模式。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國有林場的人事制度實行事業編,但不享受事業編待遇,國家只給林業建設投資,但是工作經費、工資和事業費都沒有保障,制約了國有林場的健康發展。大多數國有林場只能靠銷售木材實現自給自足。林木是一種緩慢生長的可再生資源,砍伐所致林木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林場不得不增加森林管護費用以及公益林防護費用,林場管理工作任務愈加繁重成了全國國有林場工作中的普遍問題。就拿福建省屬國有林場來說吧,福建省龍海林下國有林場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林場,它建成于1950年8月,有悠久的歷史,林場樹木種類繁多,林木資源豐富,20世紀50-60年代的林下林場的發展處于頂峰,林場成立之初,人員只有二三十人。國有林場通過砍樹、賣樹得到了豐厚的報酬,獲取可觀的經濟收益,當時林場干部職工待遇比當地公務員還高,吸引了很多林場職工的子女和社會上的人士投身林場工作。但是由于當時國有林場全部為林業營林工人,缺乏專業管理人才,林場的自主招聘主導權過大,人力資源招聘中缺乏了統籌規劃,招工用人及專業選擇上缺乏了數據和理論依據,僅僅憑借過往經驗,導致1998年林下林場大量的招聘營林工人子女補員,以至于營林工人人數在2000年左右達到兩百多人,面積只達3萬多畝的林下國有林場卻要養活兩三百口的干部職工,經濟壓力很大。資源越砍伐越少,樹木的生長速度遠遠低于砍伐速度,資源越來越緊缺。資金緊缺,人員多,導致林場內的工資收入極低,成為當時收入最低的行業。科技興林等技術的投入,往往不需要過量的營林工人,導致林下林場的營林工人人數超標,總是供大于求,不得不通過林場改革實現人員結構的重組整合。因為工資低,達不到當地事業單位水平,養不活兩百多編內人員,只能在2000年時實行部分場員轉崗分流,截至目前,在編在崗47人,剩余近兩百人都為轉崗分流人員,轉崗分流人員為營林類工勤人員。場員呈現老齡化態勢,絕大部分為近五年內退休人員,林業及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同時基礎設施老舊,缺乏更新設備的資金并且人員老齡化導致林業生產先進技術無法及時運用與普及,產業鏈太短,無法實現“生態+”功能等,以至于國有林場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干部職工的待遇低,員工積極性和熱情無法提高。國有林場管理制度落后。與其他行業相比,林場的主要功能是以保護森林為主,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無法將生態的公益性用于市場競爭上。國有林場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將國有林場的管護經費由各地市財政統籌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政策上對國有林場依然實行財政差額撥款,場員待遇低于當地同類事業編,林業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工作積極性不高,拒絕長期山上駐點、野外作業等一線工作,只能請當地農戶幫忙,無形中又增加了外包經費。如何實現良好的人力資源新模式,滿足林場干部職工的基本需求,充分的運用人力資源的激勵機制,調動林場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這是國有林場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國有林場多處于貧困山區,道路閉塞,與“生態+”新時代的發展模式相違背。國有林場多為改革開放后設立起來的,成立的時間早,基礎設施陳舊,多處于山區及邊遠地區等人煙稀少地區,出入林場難度大,道路閉塞導致發展特色農業及森林公園開發具有難度。道路硬化是國有林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合理的道路交通規劃為實現國有林場交通的四通八達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路,為林場干部職工出行提供方便,為開發森林公園提供可能,讓更多人走進林場,走進森林,享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福利。
三、運用人力資源知識,實現國有林場改革順利進行
(一)國有林場改革的重點就是身份的改變。走出曾經“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的困境,實現生態公益性的身份屬性。近五年來,全國各省通過國有林場改革實現了林場的保護培育森林資源、提供生態公益服務的事業公益屬性,不少省份將各地省屬市屬國有林場重組整合,整合后的林場根據自身的情況劃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福建省走在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的前沿,最先完成了國有林場的國家改革驗收。改革后,省屬國有林場數量從106個整合為84個,并且全部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編制總人數從8740名核減為6044名。
(二)國有林場改革,人員崗位設置更科學更合理。在編在崗人員數量實行全省統籌,以后有新招聘人員全部實行各地市人社局報備、面向社會招考,崗位設置更合理,人員結構更規范。國有林場全體干部職工納入“五險一金”范疇,實現基礎的生活保障。中央財政投入資金為各地市的林場改革提供了資金保障,省人社局為林場改革人員崗位設置給出指導,讓林場改革后的人員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讓更多機關干部下放到一線,完善人事工資制度,調整內部考核分配機制,將職稱評聘政策向林場基層一線傾斜。
(三)改革后,林場道路均已實現硬化,工區的道路全部納入各地市地交通部門設計規劃,不斷改善住房、飲水、用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為森林公園的開發打通最后一公里路。
參考文獻:
[1]覃延安.國有林場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
作者簡介:
劉艷,福建省龍海林下國有林場,福建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