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逐漸意識到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且能夠逐步加強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維護。而如何平衡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以平衡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緩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得資源環境和經濟能夠協調發展,以滿足新中國建設的需求。
關鍵詞:資源;經濟;環境;發展水平:協調度
一、引言
為了有效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問題,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新思路。通過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能夠有效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力。在全面加強環境建設,生態安全建設的同時,能夠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穩定資源基礎,從而有效減少因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因而在現階段加強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該項目的研究當中,且都提出了較為完善的管理系統和發展指標,因而我國在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工作中獲得一定的績效。但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難以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制約和協調發展,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資源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協調發展
首先,資源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豐富的資源能夠有效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部分的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隨著人口數量的劇增,資源匱乏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為了保障人類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則要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的管理工作。通過有效的資源管理,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進而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以此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即使我國能源資源的總量很多,但仍舊無法滿足經濟快速成長的資源需求。近幾年,我國重要資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使得重要資源的價格大幅上漲,不僅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同時還為我國工業化以及城鎮化建設工作帶來了最大的阻礙。在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約束矛盾普遍存在。因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則需要全面加強能源資源的利用,以有效緩解社會經濟與能源資源之間的矛盾,解決經濟與資源之間的問題,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在資源經濟和環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統一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實現資源經濟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二)相互制約
資源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的能源和物資。而在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要以資源為基礎,在不超過資源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同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考慮到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倘若資源的不合理開采,不僅會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而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又會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從而限制社會經濟的發展。具體體現在社會經濟發展依靠自然資源,只有自然資源充足,且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下才能夠保障社會經濟穩定,和諧發展。而在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還要統籌兼顧環境的保護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以有效減少對處理廢物,恢復環境機能等不必要的經濟投資。在前幾十年中,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而能源資源的肆意開采,加速了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同時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霧霾、地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還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化石燃料燃燒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從而造成海平面升高,造成物種滅絕,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同時人們在能源開采的過程中,生成了大量的廢棄物,破壞生態環境。由于我國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造成資源利用率較低,進而引發大氣污染溫室效應,酸雨和廢料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產。
三、資源,經濟和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存在機制,管理人員,政府協調機制等多方面的問題,不僅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嚴重影響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做好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該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首先需要健全的激勵機制,不斷增強其工作人員的意識,使得其相應的工作人員都能夠結合其實際的發展需要,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且能夠結合實際的發展要求,通過有效的引導和強化改變大眾的行為意識。而通過反復強化,使得人們都能夠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正是由于缺乏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使得公眾的環保意識相對較薄弱。而在環境生態補償過程中,由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和資金管理,加速了環境資源的流失,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因而在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中,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能夠實現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其工作水平。在部分貧困地區,由于政府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進而拉大了經濟落后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使得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工作難以高效實施。
四、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
(一)樹立牢固意識
在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當中,單純地強調其意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則需要全體公民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該項目當中。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能夠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從全體人民出發。這就需要幫助人們樹立資源環境與經濟意識,使得每一位公民都能夠高度重視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了解人類各項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以有效降低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該方式,不斷提高各個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水平,結合具體的資源環境,選擇合適的經濟發展方式,因地制宜,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管理體系
我國人口眾多且自然資源有限,在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通過制定協調發展的戰略方針,以保障社會經濟能夠穩定發展,且能夠盡可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就要求各地區的政府能夠加強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通過完善相應的指標體系,全面加強資源環境管理工作,綜合一系列的評價指標,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全面加強資源環境管理。通過生態建設來保障自然環境的穩定性,以有效避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的現象發生。為了保障相應的環保工作能夠高效實施,且能夠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借助群眾的力量,聯合多個部門,通過群眾舉報和環保執法等多項工作,在加強資源管理的同時,以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杜絕破壞生態環境等不法行為。為了保障資源環境與經濟能夠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其發展水平,還可以不斷完善相應的生態環保法律機制,以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修訂相應的環保法規,結合公平公正高效的法律體系,使得資源環境與經濟能夠協調發展。
五、結束語
總之,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兼顧資源和環境能夠有效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的科學持續發展。而在協調發展的過程當中,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充分考慮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通過協調發展,為后代人創建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針對不同地區來說,則應當結合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狀況,科學合理的調整資源,改變能源結構,從而提高環境建設的效果,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永春,朱帥,雷礪穎.中國資源、經濟和環境發展水平與協調度的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8,34(1):45 -54.DOI: 10.13962/j. cnki.37- 1486/f.2018.01.004.
[2]張意翔,成金華,徐卓程,等.中國區域生態建設協調度評價及提升——基于能源技術專利數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6):58-64.DOI:10.12062re.20190124.
[3]王寶義.中國農業生態化發展的綜合評價與系統診斷[J].財經科學,2018(8):107-120.
作者簡介:
鎖小茜,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