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清
摘 要: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練習那些容易暴露學生思路混亂、思維不縝密、態度不嚴謹等問題的習題,從根本上讓學生在解答“易錯題”時不出錯,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考、學習習慣,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易錯題
引言:
當代科學家、哲學家波普爾認為,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教師研究學生的易錯題,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在平時的教學中,將這些易錯題呈現給學生展開教學,利用這些易錯題設置懸念,啟發學生去分析錯誤的根源,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為什么錯,該如何改正,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從錯的解法中吸取教訓,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對基本技能的掌握,還可以培養他們嚴密的思維習慣。
一、初中數學典型“易錯題”成因分析
(一)過分關注解題,忽視掌握概念
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很多初中生在學習數學時,僅僅以解題為目的,只要會計算、會解答題目就是學好了數學。同時,由于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概念的重要性,在學習時敷衍了事,甚至產生厭煩、抵觸心理,覺得概念學習不重要,導致概念沒有理解和掌握好,最終降低學習質量。
(二)只看見明顯條件,忽視隱性條件
大部分初中生面對數學問題時,大多只會看題干中的明顯條件,不會去深入挖掘題干中隱含的條件,尤其是面對綜合性強的數學題時,由于考慮問題缺乏全面性、嚴密性,導致解答錯誤。如,解答二次函數和二次方程相關問題時,部分學生會忽視隱含的定點位置、△≥0等條件,導致解答錯誤。
二、破解初中數學“易錯題”的具體對策
(一)提前干預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先入為主的現象,加強對易錯題的提前干預。在進行某一部分數學知識的講解前,教師應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解題錯誤進行預判,在課堂講解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理解,強調重要的知識點,有效控制易錯題現象的出現。例如,在講解互余互補等知識時,概念相對簡單但學生容易混淆,教師應認真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特別在課后習題訓練中應告知學生注意如何減少差錯。通過提前干預,學生解答數學題的錯誤率將會降低。
(二)加強現場跟進
教師要提前掌握學生在課堂練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加強課堂跟進,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并及時指導分析,幫助學生現場改正。同時,教師要事先學習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堅持講練結合的原則來對待學生出現的易錯題,讓學生在聽講和練習中進行記憶、理解和掌握,從而學好數學。
(三)加強課后總結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課后總結,尤其要善于總結出典型的錯誤,客觀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結合易錯題的實際特征進行反思,以用于今后的教學中,防止后面的學生再出現同樣的錯誤。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總結,讓學生在不斷總結中樹立良好的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四)加強對典型例題的使用
學生出錯的原因有很多,或因為沒有理解相關概念,或因為缺乏知識遷移能力,或因為粗心大意。因此,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深入學生群體,掌握學生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深度剖析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找到原因,并及時歸納總結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并將這些易錯題制作成范例,安排專門的一節課來重點講解,讓學生自己找到糾錯方法,反思犯錯的原因。教師應注重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數學方法,而不應簡單地傳遞答案,要讓學生真正找到錯誤的原因,并汲取教訓,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五)加強分類對比
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參與者,應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都存在差異,且每個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都有區別。不同的學生,思維與解題習慣都有所不同,出現錯誤的原因也不同。由此可見,每講解完一個章節知識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概念、計算以及應用等方式來實現對錯題的分類,找到自己出現錯誤的原因。如此一來,學生記錄下了不同錯誤原因的典型例題,并寫出詳細的分析過程,從而真正引導學生去反思、去總結,有效鞏固了所學知識。這種查缺補漏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加強對薄弱知識點的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1]。
結束語:
簡而言之,一道易錯題的出現往往能衍生出很多細小問題,同時也能暴露出學生更多的錯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留意觀察和發現那些學生在分析與解決過程中思路不清晰、思維不嚴密、容易顧此失彼、敘述不嚴謹的習題,選擇此類易錯習題為范例。通過將學生的易錯題作范例,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并抓住出錯的主要環節,將學生缺失的知識補上,使學生不僅僅滿足于把錯題改正過來,而且能認真地反思出錯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犯同一類型問題的錯誤。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形成縝密的解題過程。對此,文章針對初中數學典型“易錯題”的分析及對策進行了敘述,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唐小平,雷曉宏.初中學生數學易錯題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