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濤
摘 要:當下語文教學如何夯實基礎,仍是語文老師的一大難題。根據本人多年教學實踐,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鞏固方法。學生自主完成的一張測試小卷,通過集中預習——完成作業——出小卷——考小卷——批小卷——改別人小卷——改正自己錯誤這幾步,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根本;夯實基礎;自主鞏固;堅持訓練
記得看過一個類似雞湯的故事:一種毛竹在實生苗階段四年只長三厘米,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六周就可以長到15米。不管真假,但我知道故事的意思是告訴你:你所做的事情,也許暫時看不到成果,但不要灰心或焦慮,你不是沒有成長,而是在扎根。而那些急功近利之人,往往熬不過那三厘米。
嘗甜頭
對這個毛竹的故事我還是蠻認同的。這份認同還是源自同事對我“小十班”孩子課前考小卷的贊美。新學期,備課組集體備課時,對基礎知識的復習引發爭論,最后一致認為不必從字詞開始復習,大海撈針,沒有必要。這時,姜老師對我說:“你們十班課前考小卷太訓練有素了,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太有效了,我老羨慕了。我總在我教的那兩個班孩子面前表揚你班。我初一還學了一段時間,但沒成功。”
別說,還真是這樣,四年時間,在我班,這件小事真的做成功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做事的步驟,卻鮮有人能做到,而堅持做到的往往就成功了。就像有些東西暫時表面看不出,歲月卻總可以沉淀出它真正的色彩,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都成了經典。我越來越堅信用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定會有收獲。
熬年頭
說起來,語文課前的基礎測試可是由來已久,也是形形色色,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剛上班的時候,歷經二十多年發展成今天的模式。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得出的真知是:要想語文學得好,積累鞏固少不了。也就是必須夯實基礎,這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
最初的課前小測,是老師口說,學生在一張紙上作答。老師批閱,學生錯題自己改七遍。但現場速度慢,效率低,老師負擔重。后來,由學委出一張卷,統一印現場答,老師抽查小組長的卷子,組長批組員的,錯題自己改五遍。但學委負擔重,印刷成本高,部分學生改得錯誤百出。再后來,有了投影儀等手段,屏幕一展,學生作答,但要么慢的跟不上,快的急得慌。一頁翻過去還不好重新檢查,也導致摁倒葫蘆起來瓢,違背了高效的初衷。
最后,我就借鑒了很多老師的做法,開始嘗試放手讓每個孩子按要求出卷,以某天為例,課代表提出要求:語文作業是出《社戲》小卷一張。共四道大題:第一題二十個生詞,第二題十個解詞,第三題三個文學常識填空,第四題默寫一首古詩。(內容、數量視情況和需要而定)
看這個要求,我班孩子自是無需解釋,畢竟出了四年小卷了,格式、內容都了然于胸。但旁人看來,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隨便出嗎?漢字標拼音嗎?都能出好嗎?不亂嗎?其實要想按要求出好卷,之前必須做好預習。一般現代文我是利用一節自習課,統一預習一下,再課后自主鞏固。
具體操作是:一篇現代文,先標好文章段落序號,然后,我讀出文中需掌握的重點生詞的讀音,學生快速圈畫標記,跟不上的可以課后補上。再圈畫書下重點解詞。第一步完成,也就是出題范圍擬定了。第二步,鞏固。每課新課學習之前,先留作業。生詞是一遍拼音三遍生詞,書下注釋是解詞一遍,三遍詞義,若有文學常識,也是一問三答,古詩就以考試范圍內的為準,一天一首,反復鞏固。
首先這作業關過了,然后按照出題范圍,自己就可以出小卷了。到此,一篇文章的基礎知識就等于預習一次,鞏固兩次了。課前考小卷的準備工作也算就緒了。
下一步就是考了。課前,我一般都是提前幾分鐘開始,拍三下手,學生一張卷都準備好,然后就同桌或前后桌或對角線之間竄卷答,或者一五排,二六排,三四排竄卷答,偶爾自己答自己的,總之是不確定。一是讓孩子有新鮮感,二是消除作弊隱患,三是讓孩子們互相取長補短。后來還產生了對字寫的不好的孩子的批評效果呢。限時五分鐘內答完。之后就進入下一環節——批改小卷。
“時間到,拿出紅筆,改?!边@是我每天都要說的口令。孩子們訓練有素,竄完卷,迅速拿出紅筆和書,開始認真批改。這就是第三遍鞏固了。改卷過程中,我會前后巡視,提醒孩子們認真校對,以別人的試卷為鑒,查找自己的不足。改完標好錯幾個,交給課代表。課下再由課代表統計優秀的加分,不及格的扣分。發給本人,錯題一問三答。到此第五遍鞏固結束。每一課的基礎知識都是歷經集中預習——完成作業——出小卷——考小卷——批小卷——改別人小卷——改正自己錯誤,這幾個步驟加以鞏固。四年的實踐證明,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這樣的基礎鞏固還是很有效果的。
吃苦頭
還記得當初施行的時候可是狀況百出:一到課前,開考,呼啦啦站起來一半同學,沒出小卷或小卷落家的。再后來這樣的少了,但一學期之后還有個別站著的。再有就是出錯篇目的,字寫的不認識的,出題出多了答不完的,形形色色呀,畢竟63人,良莠不齊,實現標準規范還真難吶。記得開始那一年每次課前都要為這個氣得七竅生煙,差點就放棄了。無怪那兩個同事學了一段時間后,都停止了。
還好,我借助班主任的威力熬過了那“三厘米”,后來就嘗到了甜頭:最大甜頭是每個學生的基礎都得到了夯實,同時他們也都得到了鍛煉,知道了老師出卷批卷是怎么回事,整個過程節約了成本,省去了不必要的浪費,還有就是全班在不知不覺中堅持了四年,讓他們感到其實堅持做一件事并不難。
當然,班級六十多人,孩子之間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學習習慣差異很大,盡管老師的意愿是好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但對于個別厭學、不學的孩子來說,什么招數都不管用。這只能是作為教育者的另一個研究課題了。
有勁頭
一張小卷,堅持四年,八冊教科書,200多篇文章,畢業前我班很多優秀的孩子幾乎都能做到看到一個詞,就能說出是哪課的。這應該就是我要的“基本功扎實”的一種體現吧?
我就是這樣堅持了四年,用一張小試卷,做出了語文教學的一篇“大文章”——緊緊夯實孩子的基礎,牢牢把握語文的根本。同時也真正地領悟到語文教學的真諦——萬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暫時看不到成果,別灰心,別焦慮,你要明白你不是沒有成長,而是在扎根。等你熬過那三厘米,你自然會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