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峰
摘 要:教學環節時間分配是課堂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測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標準。但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不夠重視這一點,從而出現課堂教學失誤,課堂效率不高的現象。本文擬從一次具體的課堂實例來分析教學環節時間分配的問題,并反思出現此類問題的具體原因及改進方法。
關鍵詞:教學環節;時間分配;目標
一、引言
教學環節縱貫課堂始終,而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則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步驟,也是衡量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在平常的教學評價及實踐活動中,我們卻很少考慮整堂課中各個教學環節所用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反而更多地傾向于課堂的整體設計思路,各類問題的情景創設和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等,從而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缺乏課堂環節的時間分配觀念。而課堂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問題,實質上是一個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
二、課堂實例及分析報告
課堂實例來自我的2018學年教學課:部編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中的“經過時間”計算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找到“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然后通過公式“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計算出“經過時間”。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如實記錄了整堂課,各個教學環節所用的詳細時間,具體數據如下:
此節課共用時間40分鐘,主要有六個環節構成。
(一)環節一:引入話題
課堂開始,我以教材第5頁例2的情景圖故事為切入點引出話題,并針對兩個時鐘圖提出問題:“從第一個鐘的時刻到第二個鐘的時刻經過多少時間?”用時1分30秒。
(二)環節二:觀察時鐘,標明時刻
學生觀察兩個時鐘,很快寫出鐘面上的時刻,用時30秒。準確率100%。
(三)環節三:提出問題:第一個鐘的時刻經過多長時間才到第二個鐘的時刻?
此環節為本堂課的重難點之一,共用時約18分30秒。細化而分,它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要講清楚“哪個時刻是開始時間,哪個時刻是結束時間”。通過課堂實踐,學生能獨立判斷,共用時8分15秒;第二部分講述如何運用公式“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進行實際計算操作,共花時約10分15秒。
(四)環節四:課堂鞏固練習
依據所學內容,進行課堂鞏固練習。學生獨立練習了3個題(要找出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并利用公式算出結果),正確率95%,對出現的錯誤進行了講解,共用時13分26秒。隨后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5%的錯誤作業,以提醒學生,用時3分24秒。
(五)環節五:課堂小結(約2分鐘)
(六)環節六:布置作業(約40秒)
三、數據分析及問題反思
(一)數據分析結果
我經過對這堂課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進行了詳細的量化分析后,發現了些許令人滿意之處,可以作為借鑒。
1.教學環節完整,無缺漏
我國課堂教學環節通常可以歸納為復習回顧、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復習鞏固、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六大環節。雖可以根據實際教學作相應調整,但個別環節卻必不可少,譬如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環節,本節課無一缺漏。
2.教師和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
近年來,在評價和指導合理分配教學環節時間上,一些教育專家將“黃金分割”原理引用了進來。據此理論,一堂40分鐘的課堂,教師的主導活動時間和學生獨立主體活動時間大約為26分鐘和14分鐘。在對這堂講授課進行分析后發現,我的主導活動(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錯誤作業展示提醒、布置作業)所用時間24分4秒;學生的獨立活動(觀察鐘面書寫時刻、課堂鞏固獨立做題、課堂小結)所用時間15分56秒。我講解新課內容所用時間不多,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并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參與,有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在學生個人獨立完成的課堂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階段,學生所用時間得到保障,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計算方法,并使新知識得以升華,使得這堂課教學效果最大化。
(二)問題反思及改進措施
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我的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教師主導活動的時間,特別是講授新課的時間18分30秒過多,擠占了學生獨立活動的時間。原因在于我在設計之初未對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做好充分預設。致使在課堂上因時間把握不準,為完成課堂任務而只能壓縮學生獨立思考、鞏固練習和小結提升的時間,還好沒有遺忘布置作業。
為什么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把握不好時間而顧此失彼呢?經過反復思考,我認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夠精準。例如我的這堂新授課,雖說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找到“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然后通過公式“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計算出“經過時間”。在此教學環節上重點講解沒有錯,我分配的時間也還合理,可感覺還是占用了太多時間,能不能再講精一點呢?給學生多留5分鐘的時間進行思考、鞏固、吸收。我給學生輸入了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吸收、思考并將其學習成果輸出,達到解決同一類型問題的目的。這就是另一個教學目標——解題能力目標。很顯然,這堂課沒有充分地實現解題能力目標。
教學環節時間分配是衡量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依據。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可以作為教學目標是否充分完成的一個檢測依據。反之,教學目標也對課堂教學時間分配具有指向性作用,所以要合理并準確地分配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必須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確定教學內容,進而周密計劃,確定教學內容各個環節的構成比例。這樣,教學時間才能合理地分配給各個教學環節,也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吳樂樂.探究課堂教學時間分配的結構模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
[2]戴維君.《從一次課例研究看課堂教學時間分配問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