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春花
摘 要:喜讀唐詩,喜歡李白的飄逸豪放,喜歡白居易的平實質樸,喜歡杜甫的憂國憂民、沉郁滄桑。讀詩,真是一種啟人心智、發人深思的享受。有緣的是在秋雨蕭瑟之夜,讀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吟誦之余,感慨良多,震動極大,不由脫口而出:“這真是一個窮也要兼濟天下的人啊!”
關鍵詞:喜歡;杜甫;兼濟天下
杜甫的人生是坎坷的,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四十歲左右,卻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的一生,就是漂泊的一生,苦難的一生,但他卻如站在高山之巔,唱出了震蕩歷史的心聲,激發了無數仁人志士憂國愛民的共鳴。
此詩作于761年的秋天,詩中的茅屋可以說是杜甫的新居,杜甫在此寫出了“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的佳句,詩作也反映了杜甫此時的安閑與喜悅。可寫作此詩時,正是深秋,天色驟變,狂風大作,杜甫眼睜睜地看著茅草四散,更兼“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行去”,孩童無知,嬉鬧自如,可老邁病弱的杜甫卻無可奈何,被后人尊為“詩圣”的杜甫在當時并不受人尊敬,面對天災人欺束手無策,望天黑壓壓,陰沉沉,而屋內潮濕陰冷,四處漏雨,妻兒無處安身。“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真是被如破絮,情何以堪!雨聲、孩兒的哭聲、詩人的嘆息聲,在這風雨秋夜,怎一個“愁”字了得!“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國愁家憂,長夜漫漫,詩人備受煎熬,引頸祈望,黎明即來,溫飽即來,安寧即來。現實已讓人對生活未抱任何奢望,但即使是最卑微的愿望也難以實現,真是痛徹心扉啊!
自古以來,士人深受儒家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影響,頗有匡時濟世的責任感,杜甫尤其如此,拳拳之心卻包納寰宇,“窮也要兼濟天下”!
即使自己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寄身于他鄉,他想到的也不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處境,改善自己的處境,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喊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句話有力地詮釋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總有一些人置自己的處境、前途于不顧,而心系社稷,心懷蒼生!也許他們不能擁有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但歷史會銘記他們,人民會懷念他們,他們用人格為自己樹立起了不朽的豐碑!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侵占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后,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準備回國參戰。回到宿舍后,他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里還在不停地喊:“救國!救國!”別人把他救醒后,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并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里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他終于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國后,他不僅刻苦致力于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此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斯人已逝,詩情不朽,吟詠緬懷,收獲良多。杜甫的為民思想在新時代得以實行,試看今日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真正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幸哉!樂哉!
參考文獻:
[1]滕細浪. 茅屋風雨 詩人至圣——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感[A].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語文建設卷3)[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