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多媒體技術逐步走入了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為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帶來生機,打破傳統“一書、一筆、一嘴”的三一教學模式,通過聲、圖、文等有機結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然而,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結合“叫好不叫座”,實際教學中出現諸多問題。筆者分析了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并以此提出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數學;數學教學;應用
1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體系中,數學學科是學習難度較大的科目,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由于初中學生對于抽象知識的想象和認知能力仍有待提升,所以學習數學時難免會面臨諸多問題,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從學科自身的屬性來講,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其內在規律并不能直觀呈現,因此不容易理解,而數學知識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抽象數學知識的直觀化呈現,減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課堂豐富性和趣味性,引導學生深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和學習水平。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2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1運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利用多媒體技術本身具備的聲形、圖文等形象化的特征,能活躍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演示,通過豐富的媒體信息將抽象的概念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協同能力,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活躍課堂氛圍,將數學學習變為一種樂趣。例如,在教學“圓及其位置關系”時,兩個圓的半徑及其圓心之間的距離處在不同位下的關系中,如下圖所示,以大圓為定圓,以小圓為動圓,使用動畫軟件將小圓逐漸向大圓靠近,在彼此靠近的狀態中插入“歡迎光臨”字樣,若是兩個圓有公共點的時候就插入“叮”的門鈴聲,在進入的時候插入“進入”的字樣。同時,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制作而成的圓心隨著兩個圓形的變動而逐漸移動,圓心距的變化情況使用課件即可演示。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動態的兩個圓從遠到近的位置與點的變遷情況,同時也能夠觀察不同距離時圓心距及其半徑的變化,這種動態的幾何演繹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2.2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重難點
如何在教學中突破教學重難點,是每個數學教師關心的熱門話題。傳統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是教師不停的講,學生不停的練習,在反復的練習中記憶知識。我們知道數學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和記憶,而是學生主動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而多媒體技術通過各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作用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一課為例,這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是畫鈍角三角形的高。教學時,對于畫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并總結這些三角形高的特點。因為這些知識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解決,并且他們在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而對于畫鈍角三角形的高,學生按照上述方法,發現只能畫出一條,其余兩條則畫不出來。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他們演示如何在“延長線上畫高”。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中,不僅掌握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還發現這三條高相較于一點。與銳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是一樣的。讓數學教學歸于主題,形成性質,突破難點。
2.3運用多媒體技術,深化知識升華
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在結束之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古代在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動態演示多種著名的勾股定理證明方法,領略勾股定理這一古老而神奇的定理,體會數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借助網絡資源,通過介紹古代在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濃縮時空,超越時空,聲像結合,如身臨其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古人偉大的智慧,使本節知識得到拓展,情感得以升華。
3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隨著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展開多媒體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可以豐富拓展自己的教學內容,有利于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方法是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實現教師最初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的數學能力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碧凡.探究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J].福建質量管理,2015,No.26007:62-64.
[2]楊松.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v.302:160-161.
[3]李艷.關于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6,No.5480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