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14年至2018年的A股上市公司為數據樣本,實證檢驗了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實體企業金融化對創新投入的影響作用。研究發現,實體企業經濟金融化程度與創新投入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企業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對創新投入形成擠出效應。
關鍵詞:實體企業金融化;創新投入;企業創新
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并擁有著超高的資產回報率,而實體企業卻處于產能過剩,利潤率低以及創新驅動力不足的艱難困境。在逐利因素的驅使下,眾多行業逐漸呈現出“金融化”的現象,這種避實就虛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于資金有限的企業來說,將資源過多地配置到金融領域,會對企業的創新戰略的投入形成擠出效應,同時金融領域的不確定因素也會給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未知風險。目前實體企業金融化對創新投入的影響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結論,并且我國正處于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這種轉變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有著巨大的支撐作用。因此,探究企業金融化與創新投入的關系,提供更多的經驗證據,找出我國實體企業創新驅動力不足的原因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對于企業創新來說,由于其投資成本高,回報時間長的特點,管理層常常不愿意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企業創新發展戰略中。同時,企業的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長久的資金投入,短時間內并不能見到高額的資本回報。因此,在企業內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管理層更傾向于將盈余資金傾注到金融產品中,來帶動短期業績的提升,這種套利行為降低了企業創新發展的投入,導致企業創新驅動力不足。另外,過度自信的管理者相信自己投資的金融理財產品能夠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改善企業的經營業績,從而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其機會主義行為進一步對創新投入形成擠出效應。(謝家智,2014)研究發現,企業金融化使得公司的經營中心發生轉移,不注重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投入,削弱了企業創新能力的資金保障基礎。
本文認為,實體企業為了緩解資金緊張,擺脫經營困境,從而配置金融資產進行短期套利,從而降低了對創新戰略的資金投入;金融理財產品高收益的回報特點,使得管理者會對本企業金融化的行為產生過度自信,更傾向于配置金融資產,進一步對創新投入形成擠出效應。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H1。
H1:實體企業金融化程度與創新投入呈負相關關系。
二、研究設計
根據前人以往的研究設計,本文構建如下函數:RD=
其中,創新投入(RD)表示企業對創新戰略的投入,用研發投入與總資產的比值來衡量。金融化程度(FIN)用金融類資產除以總資產來衡量,其中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衍生金融資產、發放貸款及墊款凈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凈額、持有至到期投資凈額、長期股權投資凈額以及投資性房地產凈額。具體變量及衡量方法如表1所示。
三、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金融化程度(FIN)與研發投資(RD)的回歸系數為-0.0179,在0.01水平下顯著,說明企業金融化程度能夠抑制創新投入,存在擠出效應,結果證明了假設H1的成立。此外,其他控制變量LEV、ROA、CF、GRO以及Z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模型解釋度較好,F值顯著。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4年至2018年的A股上市公司為數據樣本,實證檢驗了在目前市場環境下,企業金融化對創新投入的影響作用。研究發現,企業經濟金融化程度與企業創新投入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對創新能力產生擠出效應。該結論具有如下啟示意義:上市公司不應為了謀求短期利益的回報,而將過多的企業資源傾注到金融領域,資本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風險。管理者作為公司的經營者,要不僅注重短期經營業績的提升,要更加注意到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維持一個企業長久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應忽視企業創新能力對于公司的發展重要性,要加大對本企業創新戰略的投入力度;同時在公司治理角度提醒公司所有者應加強對管理者資金使用權的監督,謹防管理者過度配置金融資產,引發不確定性經營風險的發生。本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首先是對于金融化程度變量的衡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其次是對于創新能力的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能僅僅局限于研發投入比例,如專利數、研發人員占比也是衡量一個企業創新投入的重要標準,以上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謝家智,王文濤,江源.制造業金融化、政府控制與技術創新[J].經濟學動態,2014(11):78-88.
作者簡介:
張治鋒,中國農業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