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樹堅

關鍵詞:學生主體;數字博物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030-02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18年有近10億人次走進了全國5136家博物館,傳統的實體博物館迎來了“春天”。但囿于時空阻隔,師生難以一一親臨。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數字博物館(Digital Museum)依托實體博物館,以“互聯網+”開放共享的平臺及技術優勢,呈現大量經考證的文物,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信息時代,如何“走進”數字博物館,與中學歷史教學融合,以滋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需進一步探究。
1.數字博物館的歷史學習價值
(1)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博物館
教育是博物館的首要目標。美國博物館協會出版的《新世紀的博物館》提出:“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博物館承載著人類的歷史與記憶,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走進一座座博物館,如同走進一段段凝固物化的歷史。
信息時代,博物館打破了時空桎梏,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隨著“互聯網+文博”模式升級,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數字博物館是運用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技術等,通過文字、圖片、錄音解說、虛擬漫游、全景展示等多種方式,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比如,登錄故宮數字博物館,可以不用“進宮”也能欣賞紫禁城全貌。在“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博物館成了歷史學習的移動課堂。
(2)數字博物館的歷史學習功能
數字博物館具有信息實體虛擬化、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等特點,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學習寶庫。
第一,它營造了開放的歷史學習環境。與實體博物館相比,數字博物館基于互聯網環境,突破了時空藩籬,不再受“館墻”的限制,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上網參觀學習。數字博物館創設出開放的歷史學習空間。
第二,它提供了整合的歷史學習資源。數字博物館是一種非實體的網絡展示環境,借助多樣化信息載體和傳播媒介實現共享交流,并根據不同的主題設計和組織具有引導性的文物史料,為探究學習充分展開提供了整合性課程資源。
第三,它有助于踐行探究的歷史學習方式。在數字博物館環境中,學生可以選擇探究問題、安排探究活動、搜索探究資源,開展探究學習,在自主發現問題后借助數字化環境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
2.“走進”數字博物館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
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數字博物館可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下面,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一課為例,“走進”數字博物館上高中歷史課。
(1)教學設計說明
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本課學生要會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高一學生對古代中國手工業的認識較為零散和表層化。遵循高中新課改“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主體”理念,學生“走進”數字博物館,利用開放的學習環境和整合的學習資源,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學生按數字博物館中的相應主題,分門別類地“閱讀”和“理解”館藏文物,構建對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知識體系。并在探究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挖掘古代中國手工業的歷史內涵,收獲歷史知識、歷史智慧、歷史意識。由此,學生自主認知古代中國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術,體會中國手工業生產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感受古代中國領先世界的自豪,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過程介紹
第一,文物學習單。數字博物館的一件件文物呈現“歷史碎片”,需要尋找共同的史料價值,將散落的“珍珠”串成閃耀著歷史光芒的“項鏈”。學習單以問題引領,粘合“歷史碎片”,還原并探究真實的歷史。
其一,學習單之“青銅盛宴”。中國青銅器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聲譽,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請通過數字博物館,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1:尋找五件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寫出它們的名稱和用途。
任務2:查找古代中國青銅器是如何鑄造的?
任務3: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件青銅器物,與同學分享。
其二,學習單之“絲國綺羅”。中國是用桑蠶絲織綢最早的國家,自古以“絲國”聞名世界。請通過數字博物館,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1:尋找五件古代中國絲織品文物,寫出它們的歷史信息。
任務2: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件絲綢文物,與同學分享。
任務3:搜索整理古代中國紡織業發展情況。
其三,學習單之“青瓷風韻”。中國有“瓷國”的盛譽。請通過數字博物館,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1:尋找五件關于古代中國瓷器的文物,寫出它們的歷史信息。
任務2: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件青瓷文物,與同學分享。
任務3:搜索整理古代中國陶瓷業發展情況。
第二,文物搜索。
在學習單引領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數字博物館,“按圖索驥”尋找文物資源,在歷史情境中展開甄別、歸納、整理等活動,獲得初步感知后進入歷史課堂學習,做到“先學后教”。
經過篩選,學生確定了“青銅冰鑒(戰國)”、“素紗單衣(漢代)”、“越窯海棠式杯(唐代)”,作為觀察研習的文物,以具體認知古代中國的冶煉、紡織、陶瓷三大行業。
第三,文物信息表。
第四,文物研習。學生登錄數字博物館,展示分享文物,對文物進行細節觀察和信息研讀,提出各種質疑,與文物展開“對話”,推論和理解歷史。
其一,青銅冰鑒。
探究問題1:古代中國青銅器的原料是如何采掘、冶煉的?
探究問題2:“青銅冰鑒”有哪些巧妙的設計?
探究問題3:“青銅冰鑒”出土于貴族墓葬,說明了什么?
其二,素紗單衣。
探究問題1:素紗單衣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探究問題2:素紗單衣高超的手工技藝體現在哪里?
探究問題3:素紗單衣,可以見證漢代一段怎樣的歷史?
其三,越窯海棠式杯。
探究問題1:越窯海棠式杯的外觀顏色有什么特點?
探究問題2:越窯海棠式杯作為貢瓷,說明其技術水平如何?
探究問題3:越窯海棠式杯具有濃郁的波斯風格,說明了什么?
第五,文物感悟。在研習三件文物后,學生交流感受,進一步認知技術發達、歷史悠久、成就輝煌的古代中國手工業,增強民族自豪感,加深對國家與民族的熱愛之情。
(3)教學特色分析
本課踐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主體”理念,圍繞古代中國手工業主題,引導學生“走進”數字博物館,研習文物,自主探究,在做中學,拓寬歷史視野,理解和感悟歷史。學生遵循“史由證來”和“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原則和方法,完成館藏文物信息的提取、分析、討論、交流,逐步學會全面、發展、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論證歷史問題,在自主探究學習中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3.數字博物館助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
“走進”數字博物館,以烙有時代印記的文物史料為載體,開展研讀、實證、解釋活動,客觀認識歷史,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貫通歷史脈絡,培養時空觀念
歷史進程以時間和空間為縱橫坐標完整展現,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按歷史時序,放在具體時空框架下,進行全面考察審視,才能彰顯其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
“走進”數字博物館,融入館藏文物資源的研習,搭建起歷史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對文物所涉及的時代脈絡進行梳理整合,感知具體歷史細節,演繹歷史發展,從而全面客觀認知歷史。這種以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方式縮短了學生同歷史的時空距離,構建起對歷史事物與特定時空聯系解析的“時空觀念”素養。
(2)依托史料實證,彰顯能力提升
歷史學習是一個求實求真的過程。理解歷史知識本質,需建立在理解史料和歷史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學生依托文物史料印證歷史,形成具體深刻的理解,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學習方法。
數字博物館蘊藏著大量可信、具體、形象的文物史料。這些珍貴資源展現著一個個特定歷史風貌。“走進”數字博物館,學生了解史料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多方搜集史料以避免孤證。學生經過思辨探究,甄別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從中尋找有效信息以拓展問題視野,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提升了學生“史由證來”的“史料實證”素養。
(3)注重歷史解釋,養成歷史意識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往往讓學習者無法直接面對,需要通過歷史遺留下的史料作為中介。學生以這些中介史料為依據,在歷史理解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到“成一家之言”。
“走進”數字博物館,學生對文物史料進行搜集、選取和研習,調動原有歷史知識儲備,應用已掌握史實和分析方法,按照歷史發展邏輯關系,重新建構屬于自己的歷史認知,有助于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解釋”素養。
數字博物館兼具歷史學科特性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特征,與中學歷史教學深度契合。學生“走進”數字博物館,以文物史料為媒介,挖掘時代特性,在探究學習中以微知著,最終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新幻.“互聯網+”時代數字博物館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學,2018(11)
[2]顧婷.數字博物館在初中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普童話,2018(31)
[3]周孫煊.認知負荷視角下的數字博物館探究性學習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