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金
摘 要: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霧霾現象逐漸增多,全國大范圍內都出現了霧霾,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因此,我國應加強霧霾天氣綜合治理。對此,本文首先分析霧霾天氣綜合治理的必要性,然后探討霧霾天氣治理現狀,最后提出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方略,以期提高霧霾現象綜合治理質量。
關鍵詞: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治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9)25-0143-03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Fog and Haze in China
LIU Dianji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22)
Abstract: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air quality,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fog and haze appears in a large range of the country,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people's health. Therefore,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fog and haze weather.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fog and haze weather, then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g and haze weather management,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fog and haze weath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Keywords: fog and haze weather;comprehensive treatment;quality of treatment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當前,霧霾天氣被視為天氣質量評定的重要標準,已經成為天氣預報要素之一。該天氣現象常出現在城市,受自然地理、人口密度、經濟環境、社會治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霧霾天氣現狀存在差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控制PM2.5是改善城市地區空氣質量的關鍵任務,找準應對霧霾污染的突破口,從聯防聯控、強化管理、節能減排、依法治理等角度出發,打造系統、高效、全面、深入的霧霾天氣治理體系。2017年,李克強總理將“打好藍天保衛戰”記錄在政府工作報告內,敦促、指導各個城市地區做好霧霾天氣治理工作,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保障居民人身健康。基于此,為提高城市地區建設質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探析霧霾天氣現況及綜合治理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1 霧霾天氣綜合治理的必要性
霧霾中含有20余種有毒有害物質,包括鹽、酸、胺、酚、堿、結核桿菌、螨蟲、花粉、塵埃和肺炎球菌等,相關有害物質含量是普通水滴的幾十倍。相較于霧,霾對人體健康侵擾更為嚴重。霾的直徑極小,小于0.01μm,可經由呼吸道直接進入人體,容易誘發腦部、肺部、呼吸系統、鼻腔等疾病;同時,灰霾使空氣流動性變弱,空氣懸浮顆粒物質基數變大,病毒、細菌在空氣中停滯時間延長,病毒害物質濃度提升,增加疾病防控風險。除對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外,霧霾天氣對城市居民心理也會產生不良侵擾,在霧霾天氣,人們容易精神渙散、心緒壓抑、情緒低落,不利于疏解負面情緒。霧霾也會對交通運輸穩定性、安全性帶來消極影響,主要源于霧霾天氣空氣可見度低,行駛速度變慢,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及出行事故,給居民出行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城市地區要重視防霾治霾,明晰霧霾治理必要性,通過治理霧霾,維護居民身心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穩定、安全的交通運輸系統,在實踐中總結應對霧霾天氣經驗,探析綜合治理良方,旨在確保霧霾天氣治理工作穩步推進[1]。
2 霧霾天氣治理現狀
2.1 霧霾天氣在城市地區較為集中,并向城鄉結合部擴延
由于鄉鎮地區綠植覆蓋率較大,污染物質排放量較小,人口密度低,霧霾天氣現狀相較于城市地區好。然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為提高鄉鎮地區經濟效益,改善當地生活環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部分廠房向城鄉結合部遷移,城市建設范圍不斷擴展,使霧霾天氣有向城鄉結合部轉移的趨勢,霧霾綜合治理范圍擴延,增加了霧霾天氣治理難度。
2.2 霧霾綜合治理缺乏針對性、差異性
雖然人類活動是產生霧霾的重要條件,但活動方式、目的、要素等細節不盡相同。若想實現霧霾天氣綜合治理的目標,需要逐一攻克治理難題,從根源上瓦解霧霾天氣產生的條件。然而,當前有些城市將發展視為頭等大事,未能肩負起實現城市可持續建設的責任,對霧霾天氣研究積極性較低,缺乏綜合治理自覺性,治理方法模式化嚴重,治理深度不夠,從而導致無法有效解決當地霧霾天氣治理難題。
2.3 霧霾天氣監管力度有待加強,預防措施未能有效推行
霧霾除對居民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外,還對交通運輸系統、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沖擊。為此,應通過監管推行應急預案、防控措施,使城市居民及各個部門對霧霾天氣現狀有所了解,加大監管力度,提高霧霾天氣綜合治理能動性,有效控制相關治理成本,使霧霾治理效果更佳[2]。
2.4 霧霾天氣治理依據滯后,影響居民及各個部門對霧霾天氣的重視程度
法律體系建設具有“滯后性”缺陷,主要源于法律法規的推行需要大量事實及實踐經驗作為依據,確保法律具有普適性、科學性、可行性。為此,相較于霧霾天氣發展速率,法律法規的推行較為滯后,影響社會對霧霾天氣現象的重視程度,不利于各個部門推行綜合治理決策。
2.5 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技術創研缺乏全面性,降低治理質量
技術是改變霧霾天氣現狀的重要因素,只有技術先進,才能幫助居民、企業、職能部門完善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方案,優化配置霧霾天氣治理資源,制定出人性化、個性化、科學化霧霾天氣治理措施。然而,當前有關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技術創研不夠全面,無法實現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實,降低霧霾天氣治理質量[3]。
3 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方略
3.1 通過頂層設計,拓寬霧霾天氣綜合治理途徑
首先,將霧霾天氣治理與城市化建設發展宏觀戰略關聯在一起,從經濟、生態等角度出發,權衡該戰略可行性,避免以犧牲大氣質量為前提進行城市化建設,使霧霾天氣綜合治理頂層設計更加科學、高效,為指引職能部門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據;其次,加強城市地區、城鄉結合部、鄉村地區霧霾天氣聯動治理,賦予綜合治理決策貫穿性、統一性,根據治理地區特點推行個性化治理舉措,避免霧霾天氣治理此消彼長,落實綜合治理目標;最后,根據地區霧霾治理切實需求不斷調整治理要點,增加治理要素,調配治理資源,建設富有靈活性的綜合治理體系,確保治理行為緊跟地區發展潮流,達到提高霧霾天氣綜合治理質量目的。
3.2 深入研究,總結霧霾天氣治理經驗,合理規劃布局
不同時期霧霾天氣治理的需求存在較大區別,主要源于地區發展進度、經濟條件、生態環境不斷變化,固有霧霾天氣治理方法及理念不適性隨之凸顯,需重新進行規劃布局,將農業、工業、教育、法治和監管等要素納入其中,為解決新時代霧霾治理問題奠定基礎。這就需要不同地區以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原則為導向加大研究力度,從霧霾天氣現狀出發設立研究主題,制定研究方案,如“房屋建設對城鄉結合部霧霾天氣帶來的影響”“霧霾防治設施配置方法”等,使霧霾綜合治理研究更加高效,在總結以往治理經驗前提下,推動霧霾治理布局朝著科學化、合理化方向發展。例如,建立“區域調研—數據分析—治理要點篩選—研究—研究成果推行”規劃布局體系,以區域調研為總抓手,深植霧霾治理地區,統籌具體數據信息,剖析霧霾治理薄弱環節及治理要點,以此為由展開針對性較強的研究,積極推行研究成果,彌補地區霧霾天氣治理缺陷,同時根據地區發展實況展開新一輪研究,打造研究治理閉合環路,實現霧霾綜合治理合理布局目標[4]。
3.3 加大監管力度,將預防、防控視為霧霾天氣現象綜合治理的一環
交通運輸、房屋建設、工業廢氣排放等人類活動是影響霧霾天氣穩定性的突出因素。為此,需要加大對國家建設、地區發展各個領域的監管力度,把控可能增加霧霾天氣出現概率的具體要素,遵循預防為先、防控為主的原則,在霧霾天氣現象惡化前予以治理,使霧霾天氣現象綜合治理體系更為完善。例如,建立交通運輸監管體系,針對機場、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進行安全監督,在霧霾天氣現象發生前做好各個運輸系統管理工作,如封鎖高速公路、降低飛機起降架次、調配照明設備、增加限制通行車輛等,繼而有效控制交通運輸污染物質排放量,有利于降低霧霾天氣污染率,為解決相關污染問題奠定基礎。再如,統籌地區工業廢氣排放數據,剖析相關廢氣對霧霾天氣現狀帶來的消極影響,規定工業廢氣排放新標準,從胺、酚、酸等有害物質著手要求工業企業預控排放,按照新標準進行自主治理與部門監管,遵循“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指引工業企業承擔新時代霧霾治理責任,不斷升級生產系統,推行全新有害氣體處理技術,繼而降低霧霾形成物質排放量,通過預防監管治理霧霾。
3.4 充實治理依據,營建法治化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氛圍
我國推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為實現“依法治霾”目標奠定基礎。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研究不斷深入,涉及霧霾等環保的立法項目占全國立法項目近20%,同時要求將民生關切、發展戰略、生態保護等目標整合到一起,推行全面、有效、系統的環保機制,使霧霾綜合治理更具實效性。例如,我國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積極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等,繼而從海陸空三個維度指引人們思考霧霾天氣綜合治理對策,充實霧霾治理法律依據,確保霧霾綜合治理有據可依,引領社會各界樹立法治化霧霾治理意識。從立法定位角度進行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關注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應在保障民眾權益前提下充實法治依據,例如,加大大氣污染物質排放單位懲處力度,以月、季等治理周期為基礎,通過網絡、報紙、電視新聞等媒介展示霧霾綜合治理成果,使民眾了解霧霾綜合治理情況,發揮民眾舉報監督效用,使民眾得以參與到法治化霧霾綜合治理活動中,為加大治理力度奠定基礎。我國將霧霾法治化治理納入政府工作規劃中,針對京津冀、北京周邊等地區進行重點治理,確保法治依據更具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同時將霧霾治理視為一項長期工作,不斷優化、調整、補充法治內容[5]。
3.5 應用全新技術,提高霧霾綜合治理質量
為保障霧霾治理手段與時俱進,社會各界應積極運用全新技術完成新時代霧霾治理任務,例如,工業企業可打造自動化監管技術體系,將電子遙感設備安裝在污染氣體過濾排放系統內,根據霧霾綜合治理標準及法律法規調試遙感設備預警參數,借助通信技術及時收集、存儲、應用預警數據,掌握工業企業廢氣排放情況。同時,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確保監管部門可以實時了解工業企業廢氣排放合規性,為調整廢氣排放方案、改革生產技術提供依據,應用全新技術提前預防廢氣異常排放,提高霧霾綜合治理質量。再如,應用大數據技術,將交通運輸、房屋建設、居民生活、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等因素視為數據統籌立足點,整合新時代霧霾治理數據信息,制定全新霧霾治理綜合性方案,繼而解決霧霾治理難題。另外,運用檔案管理技術手段,以信息系統為載體,將大數據處理結果存儲起來,為今后持續優化霧霾綜合治理決策給予經驗支持[6]。
4 結語
為解決新時代霧霾治理難題,我國應通過頂層設計,拓寬霧霾天氣綜合治理途徑,通過深入研究,總結霧霾天氣治理經驗,合理規劃布局,加大部門監管力度,將預防、防控視為霧霾天氣綜合治理重要一環,營建法治化霧霾天氣綜合治理氛圍,積極應用全新技術,提高霧霾綜合治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喬勇.霧霾天氣現狀下的環保治理研究[J].區域治理,2019(2):33.
[2]劉曉月.我國霧霾天氣現狀與綜合治理分析[J].科技風,2016(13):275.
[3]趙萬清.畜禽糞便與秸稈焚燒的環境污染現狀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3):3178-3179.
[4]趙靜,齊芳,張輝,等.保定市空氣質量現狀及綜合治理措施[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6(1):55-59.
[5]郭俊華,許佳瑜.基于霧霾治理的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8-35.
[6]韓園園.大氣污染的現狀與防治措施研究:從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現狀談起[J].法制與社會,2016(3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