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欣
摘要: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是破產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其理論淵源來自于公司法中的法人人格否認,但卻有其作為破產法制度上的特殊性。在立法層面,相關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一直未出臺,因而實質合并破產規則有著重大的現實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明確我國實質合并的適用條件以及法律后果,以此來構建完善合理的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是當下必然要求。
關鍵詞:關聯企業 ?實質合并 ?適用條件
一、 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的《企業破產法》中,對于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制度,一直是個空白。但是在破產審判實踐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具體表現為:各關聯企業陸續進入破產程序,且各關聯企業之間存在高度的人格混同或者資產混同,在此情況下,為了能夠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不得不采取實質合并破產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截止到目前為止,筆者在裁判文書網檢索到的法院運用實質合并破產規則方式處理的案例有645個,但實際涉案的企業遠不止這些,因為一個案件中包含的關聯企業甚至達到了十幾家。因此,關聯企業的合并破產在實踐中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此,筆者以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引入,可以能夠更為清晰了解關聯企業合并破產的內涵和意義。
在2018年2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鄭某與湖州鐳寶投資有限公司、湖州天外綠色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普通破產債權確認糾紛”中,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反映出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
簡要案情:鐳寶投資與鐳寶機械、湖州天外、浙江天外公司系關聯企業,2015年9月法院裁定受理對鐳寶機械的破產清算申請,直到2016年11月,法院最終裁定這幾家企業合并破產清算。鐳寶機械破產管理人于2016年12月份向鄭某送達了債權申報通知,鄭某于2017年1月向鐳寶機械破產管理人申報債權包括本金及孳息(2014年12月-2016年11月)。破產管理人審查后確認了其本金,孳息從(2014年12月-2015年9月)。鄭某認為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間的孳息債權也應當予以確認,雙方為此糾紛成訟。
法院焦點:鄭某主張利息債權的起算日期是何時。
原審法院認為:破產清償作為一種概括清償,并不會使得所有的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全部清償,這只是一種公平合理有序的程序來讓債權人受償。關聯企業存在高度的人格混同,如果單獨實行破產程序則會使得債權人受償變得復雜;如果實行合并破產,則會使得債權人的受償程序簡化。因此,在實質合并破產中,后受理破產裁定的企業的債務要劃歸到先破產企業的債務當中。因此在本案中,先受理的破產裁定的時間作為債權利息的截止點。
二審法院同樣認為從最先破產企業的受理日期作為債權申報的截止日期是正確的。法院從三個方面闡述說理:(1)關聯企業之間存在高度混同。由于各個關聯企業均進入破產程序,實質合并有利于簡化程序,提高效率。(2)符合破產法的立法目標。充分保障債權人合理公平受償。(3)不利后果。如果按照鄭某的訴求從不同企業受理破產日截止債權申報,則會出現申報混亂復雜化,不利于破產程序的進行和債權人的公平受償。
二、關聯企業實質合并概述
關聯企業也稱企業集團。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組織成本形成企業規模化、現代化,關聯企業應運而生。關聯企業顯著的特點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相互存在一定的控制權、賬戶混同、資產混同的情況。在一般的日常經營運作中,關聯企業配合良好,一般不會有矛盾和糾紛的產生;但是如果各企業連續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中,各方面混同的現象會導致各個企業喪失其獨立性,使得各公司的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關聯企業合并破產其運作方式在于將均進入或者陸續進入破產程序的關聯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各企業的獨立人格將不復存在。
實質合并規則使得公司法理論受到一定的沖擊。一直以來,對有限責任制度研究是公司法的核心,這一制度,不僅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求,有效的提升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更重要的是使流動的資本更加集中;更促進了公司制度的完善。然而,實質合并則使得有限責任這一規則被打破,使得公司法人人格遭到否認,給傳統的公司法所奉行的有限責任和獨立的法人人格制度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三、 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的條件分析
(一) 國外立法例比較研究
1. 美國破產法合并破產的判斷標準
美國是實質合并破產規則的開拓者。在經過一系列的判例之后才逐漸確立了合并破產的若干標準。例如考慮是否存在合并的財務報表,是否存在資產和營業的混同等情況。這里,我們將著重闡述其中的兩個標準:
一,賬戶與資產的混同。實踐中,很多關聯企業之間財務賬戶共同使用,界限模糊,各關聯企業的財產無法區分各自所有權歸屬,由此導致的資產混同情況。那么就可以認定,關聯企業實質上是一體的,這時關聯企業獨立的法人人格嚴重削弱甚至喪失。
二,債權人的期待。即債權人在與某一企業進行交易時,其對這一企業的信賴度要低于對關聯企業整體。也就是說,交易時看重的只是整體而言的關聯企業。甚至,如果有時候債權人還要求母公司或其他公司對其債務進行擔保,那么就可以進行實質合并。
2. 聯合國立法指南的有關規定
《破產法立法指南》第151段指出,有幾個因素已經讓各個法院重視起來,其中也有兩大考量標準:其一,關聯企業之間人格、資產等要素高度混同,法院在對各關聯企業進行法人人格區分有較大的困難性,以致于需要耗費更大的經濟成本;其二,關聯企業集團存在一定的交易欺詐行為。
(二) 對我國實質合并破產條件的思考
有人認為,是否實質合并就可以與公司法理論上的刺破公司面紗劃等號,畢竟實質合并規則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是否存在人格的混同。但是筆者認為,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區別。實質合并是破產法中一套新興的理論,其考量的不僅有人格混同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考量在各企業之間相互的經濟關系是否存在嚴重模糊的情況以及合并所帶來的成本利益,這已經完全突破了公司人格否認理論的適用方式。
第一, 原則上適用法人人格獨立和有限責任,特殊情況下適用法人人格否認。
如上文所述,公司制度之所以存在的基礎就在于法人人格獨立以及有限責任,它使得公司和股東之間在財產上明確的劃分出了一條界限,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也可以止于其認購的股份,個人財產不會被波及。故,承認股東有限責任原則是研究公司法理論的基礎,至于股東是否濫用權力所導致的刺破公司面紗則屬于例外情況。實質合并原則的適用動搖了公司法理論的基礎,因此在特殊情形下才能予以。
第二,各關聯企業之間存在混同的標準。
衡量關聯企業之間混同所考慮的因素有:其一,是否財務上存在混同,各關聯企業之間,未分別進行財務核算,存在各財務賬本共同使用、由某一控制權的財務人員進行各企業之間財務的調配,以致于財務情況混亂,無法區分各企業之間的財務狀況;其二,是否存在公司和股東個人資產之間的混同;其三,是否存在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混同,是否各個企業的高管人員一致或者內部成員之間存在相互使用和借調;其四,是否存在經營業務的混同,考慮各企業之間存在密切的經濟來往,有可能成員內部業務一致或者存在上下游關系。這些因素只是較為明顯區分是否存在混同的標準,到實踐個案中,認定關聯企業的混同有可能含有其一或者同時存在這些因素,需要法官綜合認定。
第三, 債權人的主觀信賴。
債權人在與關聯子公司進行交易過程中,最看重的是企業集團的整體信譽而非關聯子公司本身。反之,在實踐中有可能存在另一種情況:有些債權人看重的是集團的整體信譽,當然也避免不了某些債權人是基于單獨的某一企業而進行交易。那么此時究竟是按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的規則還是依照分別破產,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前者,假如某些債權人證明自己在與關聯企業交易過程中單純追求對集團公司的信賴利益,那么實質合并破產對這種債權人來說較為公平;反之,債權人單獨看重某一關聯企業成員的經營能力,未考慮其背后的集團信譽,那么在此時,這位債權人應當獲得在類似于在分別破產制度中的清償保護。但是這種處理辦法在實踐審判中還需受到法官能力優劣、破產管理人細化程度的影響會影響整個破產程序的進程。當然,這畢竟是一種特殊情況,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應當把債權人主觀的信賴利益的衡量納入考慮范圍之中。
四、實質合并破產的法律效果
關聯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復存在。我國法律關于債權債務消滅的規定在于如果債權債務歸于同一人時,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由于各關聯企業之間存在混同的現象,因此進行實質合并破產后,可以把其視為同一責任主體。
結語
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雖然看起來突破了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制度,但是其追求的是保護債權人前提下的實質公平。我國在確定實質合并破產的適用條件時,不僅不要局限于公司法的固有理論,而且還要站在破產法的角度上借鑒國外經驗考慮多種因素,包括混同和利益的考量。關聯企業破產合并,要綜合考量,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現破產法的立法目標。
參考文獻:
1、徐陽光:《論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中外法學,2017年第3期。
2、王欣新:《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標準研究》,法律適用,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