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平
關鍵詞:靜圖活用;智障兒童;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12-02
語用能力,指在特定語境中理解語言和生成語言的能力。兒童語用能力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交往傾向,運用適當的策略開展交談,根據不同的情景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智障兒童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在言語行為方面,往往不會使用有意義的話語傳達信息,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人交流答非所問,喜歡機械地模仿、重復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字音、詞句。語用能力低下,大大影響了他們與社會的溝通交流。
據觀察,智障兒童對形象逼真、色彩絢麗的畫面情有獨鐘,當他們面對直觀生動的畫面時,喜歡模仿圖中形象的動作并喃喃自語。針對智障兒童愛看圖、喜模仿、樂重復的特點,運用圖畫訓練,對激發智障兒童思維,調動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提高其理解語言和生成語言的能力大有幫助。
1.單一圖入手,把物說準
單一圖:即一幅圖上只有單一事物(如一個蘋果為一幅圖)。兒童的語言能力,是在不斷操作和使用中習得的。智障兒童的說話訓練,應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把生活中的常見事物畫成單一圖作為主題訓練學生說話,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如以“蘋果”作為主題:準備好蘋果圖片,教師首先以問導說:1.這是什么?2.這個蘋果是怎么樣的?3.你喜歡吃蘋果嗎?引導鼓勵學生說完整話:“這是(又紅又大的)蘋果。”“這個蘋果圓圓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互問互答:一生問“這是什么?”生答:“這是蘋果。”在互問互答中,學生通過模仿、重復習得語言。對語言能力稍強的同學,鼓勵其說與蘋果相關的其他話題,如“昨天媽媽買了蘋果”,“超市的蘋果很貴”等。“蘋果”主題訓練完畢,再以生活用品、植物等作為主題,從物品名稱、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設問導說。
單一圖內容是學生熟悉的物體,當它以直觀形象的圖片形式出現在學生眼前時,必定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說的欲望。教師、學生之間提供“說”的示范,讓學生有音可學、有話可仿、有言可鑒。
2.復合圖鞏固,把畫說清
復合圖,即一幅圖中有多個相關聯的事物。如第八冊《去公園玩》中有一幅復合圖,畫面內容有“我”、“姐姐”、“一叢花”組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在摘花,姐姐擺手勸“我”不要摘。教科書中,許多與文字內容相匹配、富有生活情趣、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插圖都是復合圖。增強學生理解語言、生成語言的能力,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生活中的這些復合圖。
(1)注意引導,有順序地說
智障兒童的視覺與注意范圍狹窄,注意的分配與轉移也比正常兒童差,他們的注意力常常被色彩鮮艷的事物或其他無關事物所吸引,當一幅色彩繽紛的畫面出現在智障兒童眼前時,他們通常把視線停留在曾見過物體或有亮麗色彩的物體上難以自拔。如:當我把《我們的學校》拍照投影讓學生介紹,一生說“紅旗”,一生說“打籃球”,“我們的教室有電視”。他們關注了圖中單個物體,而忽視了整個畫面,敘述顯得語無倫次,完整的一件事弄得支離破碎。
訓練智障兒童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表述,從有序呈現各景物入手效果甚好。如第十冊教科書《春天來了》教學中,我把“春天到了”這幅圖展現在學生眼前,先讓學生自由說看見了什么;接著,我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先板畫“燕子”,如單一圖訓練般引導學生說關于燕子的話題,再逐一板畫“小河流水、柳樹……”,逐一訓練好各個話題;A類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很快就能完整有序地說出:“春天到了,小燕子在春風中飛。小河的冰融化了,河水嘩嘩地流著……春天多美呀!”介紹《我們的校園》,我按校門口、旗臺、操場……”的順序引導,學生有序可循,說得有模有樣。寫景狀物類復合圖,大都可以用有序呈現事物的方法訓練,讓學生悟到一定的觀看畫面的方法,使學生參加活動、介紹景物時心里有所參照,知道要按一定順序,表達變得有序流暢。
(2)抓住“圖眼”,有方法地說
智障兒童的思維完全受事物的單個特征或直觀形象的支配,多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缺乏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他們不能理解隱藏在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質的東西。當圖中多種事物、人物組成的生活場景圖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無處著眼、無從開口。
“誰在干什么?”是此類圖最主要的“圖眼”,也是我們最常用、最簡單的句子。訓練學生在眾多生活場景中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就應該教學生看懂“圖眼”,說好“誰在干什么”。
如學校組織同學參加了植樹活動,老師拍下照片,以回放形式引導學生看圖(照片)練習說話。教師先引導學生按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的順序觀察畫面,引導學生用“誰在干什么”來說話。學生可以很快說出“某某在提水,某某在挖坑,某某在扶樹苗……”等話語。提水、挖坑、扶樹苗都是植樹的系列活動,教師適時點撥,點明圖眼:“同學們在植樹”;接著觀察畫面上同學們的著裝、小樹的樣子,引導學生判斷時間“春天到了”。這樣,學生便能說出“春天到了,同學們在山上植樹”的句子。
陶行知先生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攫取教材,以簡筆畫、拍照片等形式描畫、記錄精彩瞬間,生成語言訓練圖,讓學生的語言訓練更貼近生活。語言表達的內容選擇源于生活,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表達傾聽、模仿學說中,開拓了學生的語言思維,豐富學生的語用積累,使學生能更順利地根據不同情景運用適當語言。
(3)激發聯想,有感情地說
復合圖中的畫面是靜止的,瞬間的場面是單一的,必須根據這靜止、單一的畫面展開合理想象,把人物、景況的形、色、情、態充分表現出來,才能豐富學生的語言,與人交流的話語才能逐步增加。在《植樹》教學中,學生看懂了圖意“同學們在植樹”,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形態、動作、表情,指導學生說出“某某彎著腰,雙手扶著小樹苗”,“某某望著種好的樹高興地笑了”。這樣就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使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在教學《節日》這課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想象年輕人為什么胸前佩戴大紅花?他們的心情怎么樣?學生根據畫面上人的動作、服裝、表情,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想象:曾被評為優秀學生的小錦說“這個大哥哥被評為優秀學生,他很開心。”曾獲殘運會標槍銀牌,受到校長嘉獎的小林指著胸前掛金牌的年輕人說“他是運動會跑步冠軍,校長給他戴上大紅花還發了紅包,他高興地笑了。”曾經的經歷,結合有限的畫面,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被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了。這樣把現實生活經驗融進畫面的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境遷移能力,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伴隨著畫面的豐富,學生的語言也有聲有色起來。
3.多幅圖提升,把事說全
生活中,每件事都有它發生、發展、結局的全過程,因而一個活動、一個主題往往有許多連續的畫面組成。幫助學生正確地表達清楚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應當借助連續畫面并給各圖配上銜接性的關鍵詞來展開訓練。
如《睡前準備》編排了四幅圖,分別是小明刷牙、洗臉、洗腳、脫衣上床,這四者之間的次序是不允許顛倒的,但學生往往看到哪就說到哪,令人啼笑皆非。訓練中,我先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一幅圖,說清圖畫的意思,再根據學生的敘述引導刷牙、洗臉的先后順序,并在圖旁標注“先……接著……然后……最后……”等順序詞(也可標序號1234),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表達。在《看電影》教學中,在學生看懂圖,表達清楚圖意后,給各幅圖標注關鍵字詞“排隊進場、不吃東西、不喊叫、有秩序離開”等,再引導學生把各圖連起來表述。這樣訓練,學生學會了用關鍵詞語和客觀事物或插圖聯系起來,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在腦海里形成正確的先后順序,準確地表情達意。但要注意,連續畫面的故事內容、情節不能過于曲折復雜;背景宜簡潔;動物、人物形象的夸張變形要適當,讓學生一目了然。
有了關鍵性的文字提示后,可以采用接龍說話形式,讓每個學生說一幅圖,連起來成為一個故事。這樣既減輕了一人說多幅圖的負擔,又提供了重復傾聽,模仿學說的機會。
在語言完整性訓練中,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當智障兒童由于認知上的錯誤或經驗上的缺失,說錯內容,千萬別斥責,只要學生勇于開口,樂于與別人進行交流溝通,都要給予鼓勵,使學生愿意分享、樂于分享,在分享中幫助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把話說清楚說完整,建構起正確的語言結構,進而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在對學生繪圖配話的定向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訓練中,教師提供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作為訓練內容,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必將激發智障兒童的表達欲望,調動智障兒童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機能參與其中,學生變得善于傾聽他人意見,變得樂于與人交流,從而建構起說的素材,習得在特定語境中理解語言和生成語言的語用能力,為他們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茅于燕.智力落后兒童早期教育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肖非、劉全禮.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華夏出版社,1992.9(1)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智力落后兒童學校語文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ast-font-family:方正書宋簡體; 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