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偉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河北 承德 068450)
凸透鏡成像問題是光學知識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此重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入毛主席游擊戰(zhàn)術中的一句口訣:“敵近我退”,又加上一句“壯大力量”來加強記憶。這里的“敵”指物體,“敵近”指物體靠近凸透鏡,這時物距變小,“我”指像,“我退”指像遠離凸透鏡,這時像距變大。“壯大力量”指此時像的大小較剛才位置的像的大小變大。反之亦然,即“敵退我追”,將前面的“壯大力量”變?yōu)椤笆湛s力量”。注意:這個口訣的適用范圍是物體位于1 倍焦點以外。下面舉例說明此口訣的應用。
例1 已知一支燭焰位于一個凸透鏡2 倍焦距以外,已成一清晰、倒立的實像,若將燭焰向凸透鏡移近,且仍保持它們的距離大于2 倍焦距,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則光屏應向_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像_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
分析 若將燭焰向凸透鏡移近,相當于“敵”近,根據(jù)口訣,“敵近我退”,此時我(相當于像)應遠離凸透鏡,再根據(jù)口訣“壯大力量”,像應該變大。即像遠離凸透鏡,像變大,所以上題應選“遠離”、“變大”。
例2 照相機拍完全身照片再改拍半身照片,若被照人坐著不動,則照相機應該 ( )
A、向人移動,同時鏡頭向靠近膠卷方向移動;
B、向人移動,同時鏡頭向遠離膠卷方向移動;
C、遠離人移動,同時鏡頭向靠近膠卷方向移動;
D、遠離人移動,同時鏡頭向遠離膠卷方向移動
分析 無論是照全身照片還是照半身照片,成像的底片都是一樣大的,但由全身照改為半身照,像變大了,也就是敵(即照相的人)要靠近凸透鏡,但是敵(即照相的人)不能動,所以要把凸透鏡向敵(即照相的人)靠近,由口訣可知:物體應靠近凸透鏡,所以照相機應向人移動,同時,像遠離凸透鏡,鏡頭向遠離膠卷方向移動,應選B。
例3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小明在凸透鏡前放一燃著的蠟燭,移動光屏并在光屏在找到清晰的像。然后將蠟燭遠離凸透鏡,調節(jié)光屏再次找到一個清晰的像,比較兩像。( )
A、像距增大,像變小;
B、像距減小,像變大;
C、像距減小,像變小;
D、像距增大,像變小。
分析 將蠟燭遠離凸透鏡時,相當于敵退,根據(jù)口訣“敵退我近”,敵退就是物距變大,敵退時我近,我近就是像距變小,再根據(jù)口訣“收縮力量”,可知像變小。因此選C。
例4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當燭焰、凸透鏡、光屏位于如下圖所示的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呈現(xiàn)一個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燭焰在光屏上呈現(xiàn)一個清晰縮小的像,調節(jié)的方法是 ( )
A、凸透鏡不動,蠟燭遠離凸透鏡移動,光屏靠近凸透鏡移動;
B、凸透鏡不動,蠟燭遠離凸透鏡移動,光屏遠離凸透鏡移動;
C、凸透鏡不動,蠟燭靠近凸透鏡移動,光屏遠離凸透鏡移動;
D、凸透鏡不動,蠟燭靠近凸透鏡移動,光屏靠近凸透鏡移動。
分析 像變小就是“力量收縮”,應該應用口訣“敵退我近,力量收縮”。“ 敵退”就是蠟燭遠離凸透鏡,“我近”就是像靠近凸透鏡,所以應該選A。
例5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當物體從距透鏡較遠的地方逐漸移近焦點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像越來越大,且為正立的實像;
B、像越來越大,且為倒立的實像;
C、像越來越小,且為正立的實像;
D、像越來越小,且為倒立的實像。
分析 當物體從距透鏡較遠的地方逐漸移近焦點時,就相當于口訣中的“敵近”,根據(jù)口訣“敵近”時,我應該退,口訣后面是“壯大力量”,即像變大。
例6 小青將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如圖所示的a、b、c 三點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蠟燭在____點時,在凸透鏡右側光屏上成的像最大,像是_________(選填“正立”或“倒立”)的。
分析 b 點與a 點相比靠近凸透鏡,根據(jù)口訣“敵近我退,壯大力量”可知像變大。所以b 處所成像比a 處所成的像大。而c 點在焦點以內是成虛像的,所以本題第一個空應填b,凸透鏡所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所以本題第二個空應選“倒立”。
總之,在本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毛主席的游擊戰(zhàn)術字訣并加以改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記憶的長效性,有效地提高了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解題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